■汪晓军
多年前,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办了“全英班”。笔者还担任了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然而通过对这两年“全英班”的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评估,笔者总感觉在现阶段办“全英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都有点得不偿失的味道。
为了增加教学效果,除讲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常常穿插地讲一些自己碰到及听说的工程事故及最终解决方案。由于不是用母语讲述,就难以讲解得流畅,自己也觉得别扭,尽管有些关键的地方笔者仍用中文“点睛”,但估计学生们也听得云里雾里。当笔者问他们是否听懂,又存在什么问题时,他们又不提任何问题。
学期结束要考试了,笔者还安排了一次答疑,参加答疑的学生也比较少,几乎没有提什么问题。笔者想,大家应该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判卷的时候,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考的成绩极差,虽然有学生也考到了近90分的好成绩。但几个考得差的学生连20分都没有拿到。事实上,笔者的考题除了本门课教的一些知识,还有许多关于水处理工程、水处理工艺的基础内容,考出这样的低分,说明这些学生不仅没有学好笔者的课程,前期的一些相关基础课程也学得很差。
偶尔碰到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聊起在大学时学的一些课程,反馈的意见往往有用英语讲授的全英课效果比较差。对于老师来讲,不用母语讲述总觉得讲得没有那么透彻、生动。而对于学生来说,有不少内容可能也是“似懂非懂”。
笔者知道,全英班的初衷是增强学校的国际化能力,为将来能招收国际学生做准备,但连续数届的环境工程全英班并没有招到几个外国留学生。现在看来,对于全英班的同学,唯一的好处是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然而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或毕业后,找到美英名牌大学继续深造也不容易;况且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外找一个野鸡大学,花不菲的钱捞一个所谓的“洋文凭”,在国外也不易找到工作。在不少国人的眼中,其含金量还不抵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所以,全英班上,毕业后就出国留学的比例并不高。
按照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来看,“全英班”毕业的学生,若毕业后在国内找工作,除英语能力强一些外,没有其它竞争优势。学生们似乎也知道“全英班”不能帮助毕业后找工作,所以作为本科毕业的班级,找工作的人不多,大部分学生都去考国内各高校的研究生。按照这些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虽然现在考研的成绩还没有公布,笔者预测他们也不可能考出什么好成绩,有可能我们的这个“全英班”考研的录取率都达不到一个普通大学、甚至三流大学的“考研补习班”。
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差异,通过几年的运行,笔者认为是该对“全英班”做检讨的时候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是满足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作为国外留学预科班,向国外输送留学人才。考虑到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增加外语、特别是应用外语环节的教学,举办“全英班”这样的尝试也是合理的。但对其教学效果与成效进行评估,开展学生的反馈与跟踪,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本文摘自于其科学网博客)
《中国科学报》 (2017-01-24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