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4
选择字号:
壹月数评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通用项目高校占近8

今年1月,最受科教界瞩目的无疑是科技奖励大会。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9日在北京召开。据教育部消息,全国共有118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其中,有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30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8.8%。

无需多言,高等学校一直都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性力量。相对于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的科学研究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科研的自由度更大一些,也更能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主动性。但自由度大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很容易导致科研项目脱离实际。事实上,这也是很多高校科研项目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高校,如何在科研人员的“自由”和“实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高校科研既能发挥其主动性,又不至于过分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这是一道很难解的题目,不过一旦通过制度设置将其解决,无疑将更加解放高校的科技创新力量。

2016年全国民办学校在校生突破4825 万人

1月1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文件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上一年增加了8253所;在校学生4825.4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53.95万人。

岁末年初,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话题一直很多。先是2016年11月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颁布了多项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2016年12月初,由施一公担任院长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宣告成立,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剑指”世界一流的民办综合性高等研究院。

民办教育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方面得益于大量社会资金的涌入,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民办教育的环境虽有改善,但与公办教育相比依然有所差距。比如在公众眼中,民办教育依然没有摆脱“低档次”的印象;再比如在国家的资金支持方面,民办教育还属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比民办教育数量增加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质量的提升,这里的质量既包括其本身的办学质量,也包括周边的政策环境质量。

北京高校就业率达97.39%

本月初,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7.39%,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都在97%以上。

单从数据上看,2016年高校就业率可以用“喜人”来形容,但相信看过数据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有这样好的心情。原因很简单,近些年来,不时就会有各种就业率统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且几乎每个报告统计的就业率都不会太低。但与此同时,一年又一年重复而来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却提醒着人们,大学生找工作依然是个难题。

如此,我们的就业统计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为学生在求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参考,就业率统计是有着重要价值的。但在另一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关系着众多机构的“面子问题”,太低的就业率自然交代不过去。于是,各种就业率造假纷至沓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就业率越来越失去其原有价值。

在此,笔者并非怀疑此次北京市教委做出的就业率统计有何失当之处,只是提醒相关部门,有时候少顾及一些“面子”、多尊重一些数据,或许更能回归就业率统计的初衷。

6 成学生不清楚校园贷风险

2016年,“校园贷”成为了很多大学生都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一话题的热度也持续到了2017年。

不久前,某民调中心针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现状与认知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校园借贷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65.73%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或是对此“有印象但不清楚”,30.18%的学生表示“知道部分”,仅有4.09%的学生表示“清楚知道”校园借贷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

校园贷款的盛行是和“90后”群体成为大学生主体的现实相关的。毕竟相对于“80后”群体,“90后”成长的经济环境要更发达,他们对于金钱的使用也更加随意。这也导致了“90后”群体对于借贷并不像“80后”群体那样慎重。

然而,我们对于“90后”在金融方面的教育却与“80后”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都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针对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相关内容。

2016年秋季开学季,针对媒体屡次报道的校园贷诈骗事件,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这是否会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抑或仅仅是一个应时之举,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50.3% 受访者认为

“海归”含金量降低

依然是一份调查。不久前,某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3%的受访者认为“海归”的含金量降低了,67.5%的受访者直言留学生比比皆是,不再算是“突出人才”。

应该说,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海归”从人人羡慕的“特殊人才”,到“泯然于众人”的普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国际人才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而在笔者看来,这也说明留学人才正在逐渐回归其本位,毕竟海外留学经历并不代表着其本身的学术能力。

长期以来,“土鳖”与“海归”之间的相互比较一直是科教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内教授都曾直言,“海归”在很多方面都比“土鳖”有着巨大优势。而此次调查所显示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样的优势正处在一种消失的状态中。事实上,所谓“土鳖”与“海归”,仅仅是学习经历有所不同,而正如前文所言,学习经历并不决定学术能力。因此,我们不妨将这层经历再看淡一些,真正建立一套无差别的评价体系,让“土鳖”和“海归”拥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空间。

(陈彬)

《中国科学报》 (2017-01-24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