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科峰)建立精确的汞排放清单是研究与评价全球、区域和局地尺度汞污染环境效应的基础。汞排放清单可分为人为源排放清单与自然源排放清单。我国自然源排放清单研究滞后,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日前,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团队通过构建全新的大气—地表自然界面双向阻抗模型,获得了目前精确性最高的中国自然源汞排放清单。相关成果发布于《大气化学与物理》。
研究表明,中国地表自然源年均排放约465吨汞,其中456吨来自于土壤的排放,9吨来自于地表水体的排放,而植被吸收大气汞,抵消了100吨汞的排放。自然源汞的排放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相关,约80%的汞排放来自于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农田系统,耕作方式是影响汞排放的重要因素。水稻田在淹水条件是大气汞的汇,年均吸收约3.3吨汞,而在旱田阶段是大气汞的源。
专家指出,该研究基于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了大气—森林,大气—农田,大气—冰川等不同界面的汞的通量估算新模块;基于土壤汞的化学动力学,构建了全新的土壤汞还原—排放模块,对未来其他的汞模型的更新与创建提供重要基础,是进一步评估中国大气汞质量平衡的研究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6-09-2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