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可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8
选择字号:
科学究竟从何而来?

 

■周可真

科学属于知识范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知识是怎样发生的呢?长期以来流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论是实践论,这种理论认为认识来自于实践,就是说知识起源于实践,从而就是说科学起源于实践。更具体地说,这种理论认为认识是始于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这就是说知识始于经验,从而也就是说科学始于经验。

那么,经验作为原始的知识形态,它是什么呢?上述理论认为,经验是感性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感知。但是这种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就是说知识虽然始于经验,但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并不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才是人们所需要的知识,这种反映事物本质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

然而,科学知识如何从经验知识发展而来呢?上述理论认为是由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如此往复循环的结果,即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思考再反复的实践的结果。然而,这样就算是解释了科学知识的发生了吗?这里的关键是思考!科学知识的产生依赖于思考,经验知识的产生是否也依赖于思考呢?是否只有科学知识才必须经过思考而产生,经验知识则无须经过思考就能产生呢?更重要的是,从经验知识过渡到科学知识的思考是如何进行的?这就涉及到了思维方法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到弗兰西斯·培根所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就是演绎法与归纳法。现在一般的理论认为,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过程。但问题在于:在这两种思考过程中,如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和一般到个别的过渡呢?在哲学上,这两种过渡都可以被理解为思考过程中所发生的变质或曰突变、飞跃。问题就在这飞跃上!

关于思维方法,科学史上虽然已有关于演绎与归纳的理论,然其理论其实并不能真正揭示思维过程中究竟是怎样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和一般到个别的过渡的机理,最终只能把它们归之于飞跃之类的概念。飞跃之类的概念其实就是对包括思维在内的运动之演进或发展之所以然之故的无解之解。

由此看来,科学知识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问题,其实至今无有在理论上得到充分澄明的解释,它的终极答案不过是两个字:“飞跃”。科学本质上是源于基于实践的思考过程中所发生的飞跃!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比“飞跃论”这种以无解为解的宗教式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更具有解释力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呢?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去年所发表的论文《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直觉方法——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载《学术界》2015年第11期)中有所探讨。此文从哲学上论证了创新思维是以追求思维路向与思维对象的一致为目的,通过不断改换思维路向来应对新的思维对象和采取多种思维路向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思维对象;并依据现代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的有关论述,论证了科学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直觉,逻辑推理则是帮助直觉创造的成果由不可靠的或然性结论上升为可靠的必然性结论——这也就是意味着在科学思维方法论领域将原本以无解为解的“飞跃论”发展和具体化为肯定科学创新是源于基于实践的思考过程中所出现的灵感和顿悟的“直觉论”;进而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进行具体地分析,得出了“导致科学创新的直觉方法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结论,认为创造科学知识的直觉方法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至少由八种因素构成:(1)强烈的发明欲;(2)澎湃的激情; (3)丰富的想象; (4)刚毅的意志;(5)渊博的学识; (6)细心的留意;(7)及时的实验; (8)开放的思路。

(作者系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6-08-08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