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敖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1
选择字号:
七巧板:考验智慧的拼接

 

■敖堃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是在古代非常流行的儿童拼图玩具,它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基本图形,构思巧妙,变化无穷。它其实是起源于古代的组合家具。

北宋有一位叫黄伯恩的官员,平日宴饮达旦,有时宾客太多,一张桌子坐不开,分成几张桌子吃饭又显得没气氛。他于是用六张不同大小的桌子组成一套“宴几”,六张小桌子可以以不同形式拼合,满足宾客的座位需要,因以六为度,故取名“骰子桌”。大家都很赞叹他的巧思。一次,一位叫宣谷卿的朋友看见这套宴几,非常喜欢,但仍觉得六张桌子不够实用,又增加了一张小几,包括两张长桌、两张中桌和三张短桌,改名为“七星桌”,宾客来坐无不惬意。

后来,有人根据这一套桌子的面板形状,按比例缩小为木头块,形成文人的室内游戏,称为“燕几图”,有二十五种基本拼合方法,六十八种异形排列组合。明代有人沿着“宴几图”的思路,把“宴几图”的方形平面木块,改为等腰三角形的一套共十三件的小木块,而拼合起来呈蝴蝶翅膀的样子形。号称为“蝶几图”,戈汕在万历丁巳年(1617)出版了《蝶几谱》,所载组合图案可达百种,所能拼合的图案不再是简单的方形,而是以三角形为主的各种形状,有亭、山、鼎、瓶、蝴蝶等。

到了清代,出现了“蝶几图”的简化本,就是我们常见的七巧板。只有七块小木头片,由五块等腰三角形、一块平行四边形和一块方形组成。七巧板拼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图形,并以形拟各种自然事物,所拼合的图形达到一千六百种以上,可以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而各种不规则多边形,又可视做各种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各种具体与抽象的形象。可以单人玩也可多人比赛,一时风靡全国。以嘉庆时养拙居士所出《七巧图》一书流行后方成定式。

七巧板以所谓巧、变、复、朴、尖、合为拼图的指导思想,初看起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俗易懂,可以随意设计图样,但你要想用七巧板拼合特定的图案,特别是复原前人的巧思,所谓“依图成形”,你往往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前人留下来的一千六百多种图案,有得拼合很简单,可供茶余饭后消遣,有的则是相当诡秘,甚至匪夷所思。清陆以湉的《冷庐杂识》称之为:“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今天故宫博物院所存清代宫廷玩具中,尚有一副盛在铜盒中的七巧板。皇宫中人常用它来娱乐,尤其注重拼出吉祥图案。同治皇后也曾以七巧板拼出“六合同春”四字来庆贺节日得到广泛赞誉。文化名人鲁迅在写作休息时,“换脑子”的良方就是摆弄七巧板。

到了18世纪,七巧板流传国外,立即风靡西方主流社会,许多人为了解开一种拼法通宵达旦。他们称七巧板为“唐图”。19世纪初在西方世界,有关七巧板玩法的书籍大流行,并介绍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宜的消遣游戏。而且他不像其他赌博游戏那样会让你输掉钱财!拿破仑在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的寂寞旅程中,也曾以拼合七巧板作为排遣孤独的灵药。另外亚当·斯密、爱伦坡、杜雷等一干名人,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科学史家李约瑟则称之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至今盛行不衰。

七巧板的七块板型,都是以“矩”为基础构成,矩,在古代就是正方形的切割术,在先秦古人证明勾股定理也用的这种方法,清嘉庆十八年出版的《七巧图合璧》直言七巧源于勾股法,这也证明七巧板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传承。

七巧板在今天是启发儿童智力的良伴,它是连接幼儿形态与实物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幼儿从小对形象概念、视觉分辨、认知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的提高,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七巧板游戏,可以促进孩子与大人的相互理解,也提升了孩子发的智力,特别是把数学最基本的问题数与形趣味化,并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别的游戏所不能比拟到的。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中国科学报》 (2016-07-01 第8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