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 |
面向职场需求是专业教育的共性 |
|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专业教育要满足学生对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产业对各层各类人才的需求。
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产业的需求?从初等人才到高等人才,需要什么类型、什么层次、什么种类、什么质量的人才?目前全球各国底数尚不明确。在供需脱节,需求不明的情况下,学校办学仍在坚持主观决策、自娱自乐、闭门造车,这将引发更大的劣质产能过剩和优质产能不足等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曾在企业工作过10年、在国内外大学学习和工作了40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的他,多年来一直在呼吁重视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要符合产业标准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说明我们的专业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查建中: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从2006年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产业界人才调查发现,中国缺少工程师、设计师、研发人员,即制造业高端人才。而这部分人恰好是决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令学生家长担忧,也成为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心中负担。这揭示了中国的专业教育存在着非常鲜明的供需脱节,劣质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
从这一角度来看,专业教育要满足学生对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产业对各层各类人才的需求。产业有自身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分类方法:职场按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师、工程师作人才分类,而不是按工程教育界主观想象的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划分。用后者取代前者,只会加剧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
《中国科学报》:长期以来,中国高校闭门办学,给人才培养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我们又应该作哪些清醒的认识?
查建中:曾有一位清华教授说,清华的学生不需要考虑职场。而在我看来,无论从中职到博士生教育,无论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按照未来职场需求培养人才,包括高端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层专业教育、任何内容的专业教育,它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都是学生/家长、产业、国家、学校/老师,要满足这三者的需求,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职场需求。
一些院校的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被拆分成多个,而不是唯一锁定在未来职场的质量标准。他们的理由是满足学生读研的诉求,以牺牲本科培养质量成全考研率,以满足行政部门对于就业率的考核。结果造成考研的学生削弱甚至取消本科专业职场实践环节,提前 “吃小灶” 专攻考研理论课。从专业培养的目标上看,他们可能不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有些地方甚至出台政策忽悠家长让学生报考中职学校,然后接四年本科,以解决中职生源问题。从根本上说,不面向职场需求,不接地气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合格,拔苗助长也导致了近年来学历越高的毕业生离职场越远的现象。
无法做好专业教育,谁之过
《中国科学报》:能否介绍一些专业教育做得好的领域?
查建中:在我看来,国内外的专业教育,做得最好的是医学。从中等卫校到博士班,按临床岗位培养人才,没有学校主观定义培养目标的情况;学校和教学医院紧密合作,甚至融合,基础课在学校学习,所有专业课都在临床医院的各科室学习;医学教育专业老师全部都是临床、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师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临床医生才有资格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然而,在工程教育中,90%的老师没做过工程师,但却肩负着培养工程师的任务。
师资背后反映的是人事制度的缺憾。高校引进人才、评价人才只讲求学术标准,这一指挥棒又被简化为论文数量、科研经费、上课的课时数、精品课等指标,与学生培养质量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人事制度给优秀的企业人才流入专业教育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让上级主管部门放权,鼓励把市场还给企业,把高校还给校长、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国科学报》:我们知道国际上的工程教育已有成熟的模式,为什么这些模式难以被中国高校灵活运用?
查建中:一个学校脱离了自身情况和周边环境的考虑,就会像一个英文单词,如果不考虑表达的需求以及其所在的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义,就是不确定、无用的。这就是语境“Context”的含义。我们办学要注重研究教育的情境“Context”。
我们的专业教育常常没有研究情境和需求,没有确定定位和培养目标,就直接照搬别的学校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直至教材,这样根本无法办出特色,无法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的需要。举一个例子,麻省理工学院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五层28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来落实。但在中国的大量教材中连团队合作能力定性的指标都没有,更不用说定量指标了。我们经常只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完全是空洞的口号,无法落实,无法考核。
同样的模糊现象存在于很多高校的办学定位上。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基于目标的教育,然而,大部分专业教育都没有明确、准确和正确的职场定位及培养目标,所以也无从实现这样的目标。 在我看来,做好专业教育,每个学校首先要考虑职场需求,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研究适当的定位(这项工作没有其他人可以代你完成,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可能)。而不是上来就改课程,课程离开了专业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服从不同专业的各自培养目标),专业离开了职场需求也是没有意义的(必须适应职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产学合作、做中学、国际化
《中国科学报》:如何正确地认识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查建中:有一种错误认识贬低职场的人才质量标准。实际上,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先进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很全面的,兼有素质和专业能力。所以,决不能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分割开来,而这在理论和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偏差;此外,还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职业人在职场上承担的全面责任,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在大多专业教育只考虑专业技术本身,不考虑素质,须知真正的职场上30%靠专业知识,70%靠的是通用素质和能力,其中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缺一不可。最后,学校要接受职场对教育结果的检验(如实习生质量、专业评估、毕业生职场表现等)。
《中国科学报》: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如何实现?
查建中:要达到未来职场人才目标,我认为要落实“产学合作、做中学、国际化”三大战略。“产学合作”是所有内容和层次的专业教育的办学机制,包括以产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要将产业职场文化环境引入学校作为专业教育的环境,要将产业的资源引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要接受产业的评价和评估。
“做中学”是专业培养过程的方法论,主要是基于项目(或问题、经验、情境)的学习,培养目标和能力导向的教学过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团队合作的主动学习等。
“国际化”的核心是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人才。如今全球化经济的人才市场也是全球化的,要利用全球生源和师资按国际标准培养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多远文化背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跨国公司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中国科学报》 (2016-05-05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