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芸
“我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能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那我就很满足了!”在邵芸的世界里,对微波遥感事业的热爱,圆满完成科研任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带来什么,并不太放在心上。因为她热爱遥感,喜欢探究!
■本报记者 王晨绯
邵芸,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应用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微波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主任。她是“十八大”党代表、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女杰”称号、2015年“中科院先进工作者”……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她时,她身着简洁的黑色羊毛衫,配了条别致的花色披肩,皮肤留下太阳照耀过的麦色。因为比约定时间早到,此时邵芸正坐在桌前拿着电话讨论科研项目合作。
“真不好意思,一直在打电话,想喝花茶还是咖啡?”挂了电话,她起身走过来,娇小的个子,伸出温暖纤细的手。
“我觉得我是新疆人”
邵芸出生于上海,生长在新疆。
“我觉得我是新疆人。”早年她父母随王震将军入疆,在喀什定居。“12岁从上海去新疆,18岁赴京求学,那里有我青春期所有的回忆,对我改变很大。”茫茫戈壁滩对邵芸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置身其中,人显得很渺小,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1979年邵芸从新疆考入北京大学地震地质专业,那时,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三年。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宏大悠久现象的科学,需要更宽广、深远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站在地球上,觉得地质学本身的观测和技术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我们从空中以更高、更宽广的视域来观测与研究地球,人眼的视域局限岂不是可以大大扩展了呢?”唐山地震的现场给邵芸内心带来的巨大震惊,是促使她从地质专业走向遥感领域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美国陆地卫星遥感图像,觉得那个图像美得不可言喻。”邵芸莞尔,“当你认为这是个很美、很美的事情时,会很倾注,很愿意投入。”
进入微波遥感领域后,邵芸带领团队主持了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这个研究和她的新疆情结有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们的微波遥感图像上,‘大耳朵’特别亮,和周边的戈壁沙漠相比,它的散射强度是最大的。我觉得不可思议,也很有意思。我一定要搞清楚它为什么这么亮。”
从2006年开始,邵芸团队持续深入罗布泊腹地开展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以及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
“不光我一个人,还有我一帮小粉丝,跟我一起在罗布泊挖了很多坑,采集了一批样品,做了很多地表粗糙度测量、卤水埋深估算。”邵芸称她团队的年轻队员为“小粉丝”。
研究结果出乎了所有人意料。罗布泊的湖区面积并不是原来报道的5000余平方公里,而是大于1万平方公里,呈现为“大耳朵”形态的原因是罗布泊经历了多次相对干—湿环境的变化,西侧新湖的湖相沉积物叠加在年代更早的湖相沉积物之上造成的。研究结果对该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被称为“罗布泊研究”的七大发现之首。
“这是钾盐矿区的风景,蓝色的水世界,你们想象不到那些盐池有多好看,比夏威夷群岛周边的海水还漂亮,可神奇了。”邵芸拿出手机分享2015年她在罗布泊记录的一段风景。虽然在罗布泊野外科考时遇到过狂风,遇到过沙尘暴,遇到过越野车深陷沙漠之中无法动弹,遇到过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前行的路,但她笑着说:“敢问路在何方?路没有在脚下,因为根本看不见哪里有路!拿GPS打个方向,徒步走吧!向着目标物所在地迂回曲折,上下跳跃地走。”
“我这个人好奇心很重,凡事都喜欢探究明白。热爱微波遥感事业,所以苦点累点也很高兴。”邵芸语调上扬。
挂在墙上的照片
邵芸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张照片。
一张是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相片。在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很多科学家都参与了科技防灾减灾工作。邵芸和她的团队夜以继日连续工作,紧急研制遥感监测结果图件与报告,提交微波遥感地震灾害、房屋倒塌、滑坡和堰塞湖监测报告共计24份,为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灾后,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论证工作,邵芸被任命为总体组副组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形成了长达几百万字、重达14公斤的论证报告。2011年2月,报告报送胡锦涛总书记后,仅仅几天时间,就得到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重要批示,最终于2013年初完成了专项实施方案和相关附件。目前,“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整体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她力推的两类三颗雷达卫星已经开始先期攻关和立项建议。
另几张是她作为奥运火炬手的相片。成为火炬手的原因之一是她主持了中科院科技奥运项目“奥运主场馆区工程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虚拟仿真研究”;联合主持了科技部科技奥运专项“奥运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课题。2002~2006年连续5年获取了奥林匹克及周边地区400平方公里的航空遥感图像,为奥运公园规划及周边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空间信息,建立了奥运主场馆区工程环境建设动态监测网站。这也成为“科技奥运”的亮点之一。
女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办公室玻璃茶几下摆着几本厚重的遥感图谱,没有多余的装饰,干净利落的布置折射出这位女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从小我的父母很信任我,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我自己做的。我对我女儿也是这样的。”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是邵芸自信的动力。
女科学家常常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问题。
“我觉得不是平衡,是角色转换。女性在工作中应该是中性的。”邵芸觉得大概是因为和她同专业的女性太少了的缘故,她很少在工作中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男同事有什么不同。
作为微波遥感室的主任,她更愿意带着大家一起“玩儿”。
“我挺小资的,喜欢音乐,会请大家看演唱会。”邵芸觉得文体活动是带好一个团队的催化剂,也是团队和谐工作的黏合剂。她当雷达室主任时才34岁,高效、协作是她带领团队的风格。
“走进家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女人,女科学家一样应该相夫教子、操持家务。”邵芸很感谢先生能够与她共同分担,共同经营小家庭。
当然,生活和工作都要兼顾,自然需要很多额外的付出。“加班加点是科研工作,特别是应急工作的常事,时常要熬夜到两三点。当然很辛苦,也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但咬咬牙就这样坚持下来了。”邵芸说:“我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能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那我就很满足了!”在邵芸的世界里,对微波遥感事业的热爱,圆满完成科研任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带来什么,并不太放在心上。因为她热爱遥感,喜欢探究!
《中国科学报》 (2016-04-18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