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8
选择字号:
《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规划》发布
中国发起国际计划 基于空间观测科学认知一带一路

 

本报北京12月7日讯(记者丁佳)记者从今天在北京闭幕的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上获悉,《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规划》第一版讨论通过并公开发布,标志着这一由中国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正式实施。

DBAR国际科学计划为期10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2016~2019年)将主要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使“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受益。此次通过的规划草案将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科学计划公开评议,并将于2017年中期正式发布。

会上还宣布成立了DBAR科学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任主席,并成立了地球大数据平台、环境变化、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与城镇化、农业与粮食安全7个工作组。

郭华东介绍,“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国际倡议,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可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他强调,DBAR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合作的对地观测计划,将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益,并欢迎更多的国家、组织、学者加入这一计划。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复杂发展挑战。中科院一直致力推动“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和科技创新,并通过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等方式,探讨科技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重要作用。

《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规划》明确了DBAR的愿景、目标、实施方案等内容。其愿景是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合作,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DBAR致力于解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制于对地球系统过程认识不足的科学问题;运用地球大数据提供有效的科学和决策服务;针对“一带一路”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系统性的合作网络,增强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

《中国科学报》 (2016-12-0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