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18
选择字号:
差异

 

■陈涛

【有媒体曾报道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无疑这四大支柱对中外教育来说都是适用的,符合当代的历史潮流。】

我的小孙子、小孙女,最近有两件事使我惊讶。一件事是今年8月26日至9月5日,孙子孙女随父母从美国回国探亲。回来不几天,便被沈阳一位初中的英语老师约定在开学第二天给初三学生做讲座。我孙子孙女是双胞胎,今年刚小学毕业,暑期回去才升初一。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而且中文说得磕磕巴巴的要给初三的大哥大姐作报告,对国内的学生来说真是有些为难。但他俩从容地答应下来了,回来后随即用纸写提纲。孙子写得很快,半个小时便写完了。A4纸写了一大张,纸上一块块的,我也看不懂。而孙女写得很规整,一行一行写了两大张。我看了她的提纲,有自我介绍,有小学的课程内容,写得很详细。开学第二天,他俩准时来到学校与老师一起给学生作报告。两人还插入各自课外活动的照片在多媒体上展示,图文并茂。老师同学都说讲得很好。回家后我问他俩,作报告害怕不害怕?孙女说不害怕。学生英语听不懂怎么办?孙子说用中文翻译。我们听了很高兴。

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学生给初三学生作报告,而中文又说得不好,多么需要胆量、勇气和自信啊!而这个勇气和自信平时在学校课堂上就练出来了。欧美国家小学教育课堂平时没有教材,课堂老师按照大纲给学生讲。到三四年级老师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其余部分让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阅读。下次上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用两三分钟讲解。历史课、语文课常采用这一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数学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方法,而不是靠大量的演算题。所以学生放学回家没有更多作业。这与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很大区别。

第二件使我惊讶的是,孙子孙女在小学毕业不久的暑假,报名参加了所在州最好的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活动。在我们国内,有高中学生参加大学夏令营,有大学生参加研究所的夏令营,很少听说小学生参加大学夏令营的。

但在美国,家长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夏令营。一则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引导孩子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所以家长和孩子都很乐意。我们问他俩,夏令营好不好?他们说好。你们将来学什么?孙女说不知道。孙子说,考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事实上,美国的小学生知识面已经相当广泛,这种知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家庭,来源于课外阅读,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2013年,我在美国探亲,孙子孙女在美国读小学三年级。一次我孙女从学校拿回来一张有防伪标志的大图画纸。我打开一看,酷似园林设计图,上面画有花坛、水池、行道树、道路等。儿子说这是老师让学生做的庭院设计图,是数学课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预算设计。孙女的设计图还真有园林设计图模样。还有一次,孙女与同班女同学拿着一张大图纸回家,上面标示着一粒种子到生长成一棵大树的全过程,图文并茂,说是第二天要在大会上讲解。并作种子发芽试验,分三盆,一盆不浇水,一盆浇果汁,一盆浇水。结果证明,浇水的长得最好。同时给每人发一棵小树苗,回家种植,观察成长过程。这是三年级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现在房前的这两棵小树苗已经长有2米多高,春天开出鲜艳花朵。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使课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美国一篇教育评论文章说,“由于重视独立思考,从而导致在创作艺术,商业竞争与科学技术的美好成就”。每年诺贝尔奖评选,美国都有科学家获得这一殊荣,这与美国从小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现在孙子孙女回美国开始新的中学学习生活了。课堂已经有了正式的教科书,每天放学回家有很多作业,远比小学要紧张。在美国随着学习阶段的升级,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读研究生每晚都要半夜才能回宿舍。要取得一个硕士博士学位,要费尽精力的。在我们国内,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这是一种误解。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有四十多万人到美国留学,其中10%~20%是到美国读中学。为什么我国每年有如此多的学生到美国留学呢?

我不敢妄评中美教育。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传统教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文化要传承和发扬。但是中国目前教育存在人所共知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年在不断克服和改进。美国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独立自强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在进入21世纪,有媒体曾报道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无疑,这四大支柱对中外教育来说都是适用的,符合当代的历史潮流。

《中国科学报》 (2016-11-18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