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志伟
小沟开在大垄上,地膜接缝置于沟内,马铃薯种植在大垄垄侧距集流沟处……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调研后了解到,由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旱地农业所)提出的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模式在这里试验示范。
近日,上述试验田已经测产,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每亩比对照增产392.56千克,增产率达到54.78%,商品率也提高了28.11%。
据了解,针对全膜覆盖马铃薯垄播的垄上水分在干旱时段不足、沟播在雨季的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病害频发的生产实际,旱地农业所提出了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并围绕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这一核心技术,通过调节株行距、垄沟大小及垄沟比,形成了半干旱区马铃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模式。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旱地农业所副所长张绪成研究员介绍了具体的技术要点,除了开篇所讲,还有很多。如田间营造宽60厘米、高20 厘米的大垄,小沟开在大垄垄面,宽20 厘米,深10厘米,大沟宽40 厘米;马铃薯种植在大垄垄侧距集流沟10~15厘米处;降水400~500毫米的半干旱区,耐密或半耐密型品种的株距为40 厘米,每亩保苗3500~4000株。
在记者调研时,这里已经连续干旱50多天。“越干旱,抗旱效果越显著。”张绪成说,而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定西市农科院副院长何小谦研究员长期跟踪该技术的试验示范,他在现场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垄上微沟技术有效提高了干旱季节的垄上土壤贮水量,降低雨季的垄上土壤贮水量,为块茎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同时还实现了旱季聚水和雨季排涝的目标,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并优化土壤水分环境。”何小谦表示,马铃薯种植在垄侧,以满足块茎生长的土壤要求,进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
据悉,该技术重点推广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已在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临夏市、平凉市,陕西省榆林市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200万亩以上。
《中国科学报》 (2016-10-19 第6版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