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24
选择字号:
壹月数评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5成高校教师每学期会精疲力竭

本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腾讯—麦可思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高校教师在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而且大学教师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的发生频率越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社会,“职业倦怠”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远非高校教师所独有。因此,对于一份职业而言,一定比例的职业倦怠率是正常的。只是比例如此之高,的确需要引起我们一定的重视。

此次调查也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也不同。但总体来说,科研和论文压力过重,以及教学量过大可以说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的是目前高校整体的科研教学评价体系,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现阶段,高校需要考虑如何能最大程度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应该说,在这方面国内外其实是有一些成熟经验的,比如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再比如拓宽教师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参与渠道。相比较起整体的制度改革,以上这些措施实施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却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只是学校学要做出具体的行动。

中东部18所学院更名大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不久前印发《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公示》显示,2015年列入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36所,其中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新设本科高校17所,合并调整高校1所。

对于“学院改大学”的现象,社会公众多以批评的声音为主,认为这是一所学校追求“大而全”的典型标志,并会举出诸如麻省理工学院等事例作为反例。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的批评声音是错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国情下,无论是在招生方面还是在社会资源获取方面,一所“大学”都要比一所“学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其实也是如此多高校希望“升格”的重要背景因素。

因此,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一些学院的急功近利,而且笔者也不敢排除在此次准备更名的18所学院中,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认识到,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的远不止对这些学校的口诛笔伐,而是应该尽力修正“学院”总比“大学”低一等的社会舆论,为“学院”在国内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首次突破1000

同样也是教育部网站的消息,在不久前发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有数据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在校生达1006.6万人,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

正如“学院”总比“大学”低一等一样,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也不在一个层次。不久前媒体爆出的“人大毕业生‘回炉’读高职”的新闻虽然最终被证实为不实报道,但其引起的舆论关注也足以证明,目前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总体上依然存在。

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高职教育虽然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与中职教育却存在着在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现象,教学内容也大量重复交叉,以至于高职教师无法完成对来自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

与本科教育的地位落差,以及与中职教育的专业趋同,造成的是高职教育本身难以实现一个正确的身份认同。高职教育规模首破千万,又在客观上证明了目前高职教育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高职教育更要有明晰的认识与定位。

3000名华电新生海选开学典礼发言稿

同样也是一则关于开学典礼的新闻,只不过主角不再是校长,而是普通学生。据媒体报道,9月初华北电力大学举行的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的学生是在3000名新生中通过海选发言稿选拔出来的。而除了华电之外,今年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都采取了类似的方式。

提到典礼讲话,恐怕最先让人想起的还是几年前,让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名扬天下”的那篇毕业典礼讲话。从校长到学生,几年间,讲话内容和方式的变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渐放下身段,开拓一条更为“亲民化”的路线,这与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趋势也是相符的。

当然,高校的“亲民化”路线远远不应只是海选几篇学生发言所能涵盖的。高校放下身段,需要的是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们无差别地参与到学校的运行中来。这种“无差别”既包含了学业成绩的差别,也包括了学级、专业等一系列的差别。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至少现在在大多数高校中,有资格代表学生发言的,依然还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南大学生阅读经典可拿2个学分

本月初,在南京大学举行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典礼上重点向新生推荐了“悦读经典计划”。根据该计划,从2015级新生起,本科生大三学年结束时原则上需要完成悦读经典计划的学习,并且毕业之前获得至少2个悦读通识学分才能毕业。

用学分规定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南京大学此举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当前的“碎片化阅读”时代,已经很少有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读上一本经典著作了。

应该说,近年来高校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已经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南大的“学分制”之外,今年清华给入学新生赠送《平凡的世界》其实用意也在于此。但无论哪种方式,唤起学生内心对于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其主动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才是题中之义。在这方面,单靠一些外部的刺激显然是不够的,高校更需要的是营造一种整体的校内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南大的“学分激励”只是学校塑造整体校内阅读环境的一个“过渡手段”。

好在,“学分制”远不是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的全部,而清华也在“赠书”之后,有一些后续举措。如果有一天,学生不因为学分而捧起经典,也不因为学校的活动而研读名著,我们对学生的“读书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陈彬)

《中国科学报》 (2015-09-24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