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实施闪电战,攻势凌厉。至1940年,英国在德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下也节节败退。然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并不气馁,他手里还有一张王牌——布莱切利园。
布莱切利园是二战时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GC&CS)的代名词。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建于1919年,总部原设在伦敦,其前身是一战期间隶属于英国海军部的解码机构,由于设在海军部大楼的第40号房间,得来“40号房间”的代称。一战结束后,“40号房间”与军事情报机构合并,成立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于1939年8月英国对德宣战前几周迁至布莱切利。
破译恩尼格玛机
布莱切利园最为人所知的“功绩”,就是它曾经成功破解了德国传说“不可破解”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系统。二战爆发前夕,波兰密码局曾向英国情报部门披露有关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解技术,而英国政府就是凭借这些情报展开解读恩尼格玛密码机讯号的行动。
战时布莱切利园的解密工作一般都是由数学家和解密专家进行。其中,后世最为人所熟悉的专家要算是艾伦·图灵。
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尚未问世,但是科学家对它的工作方式已展开了先行性理论研究。战后研制第一代计算机的过程中,图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布莱切利庄园内第一次认识恩尼格玛机并了解了波兰“炸弹”机的细节。
波兰“炸弹”机能阅读有五轮置换的三密钥轮“恩尼格玛”机无线电报,但德国人后来又启用了两个,尔后又增至8个密钥轮,这使得破译密码更为复杂和费时。
此时的图灵正研制英国“炸弹”机,它比波兰人的“炸弹”机更有成效。英国“炸弹”机是货真价实的巨型计算机,它约含有33个由电力驱动的密钥轮,有时只需10分钟就能找到密钥轮正确的顺序。
图灵设计的第一台“炸弹”机于1940年投入使用。尔后,数学家戈登·韦尔什曼成功地对机器进行改进。1940年春天,德军远征挪威期间,布莱切利园已成功破译第一批密码。一年之后,英国人已能阅读“恩尼格玛”机发出的主要的无线电报。1941年末,布莱切利庄园内已经有12台这样的机器运转。
恩尼格玛密码机并非一旦破解就一劳永逸,它是一个类别的加密体系,不仅密钥时时在变,系统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和修补,今天破解,不代表明天还能破解。所以,破译恩尼格玛机的功劳并不能全归功于图灵。实际上,当时的布莱切利园里四分之三是女性,有些部门的女性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1941年,德国阿勃韦尔情报局所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被迪利·诺克斯部门的两位女性解密专家破译,这对之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之前,破译这个版本的恩尼格玛被认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布莱切利园文化
布莱切利园所在的政府密码学校直属军情六处,本应是一个军事情报机构,而园内却并非军事化,工作人员相对是自由的,没有军事的操练,也没有军队中士兵与长官间的礼仪,人与人之间在军事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存在向上级汇报和请示工作的下属。
与通常想象中情报机构森严的管理制度相反,园内轻松的环境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布莱切利园文化。园里有电影俱乐部,放映国内外的电影和纪录片;园内外还定期举办不同的音乐会,还有布莱切利休闲俱乐部,布莱切利园的戏剧小组也经常演出戏剧、滑稽剧和哑剧。园里还有充满诗意情怀的写诗人,亨利·里德创作的《部分之名》是其中最出色的诗歌之一,而包括阿萨·布里格斯在内的几位历史学家也在创作诗歌。他们认为“诗人创作的有关战争的诗歌远比历史学家对战争的记录重要”。
空军女子后备队成员格温·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中,将布莱切利园描述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与精通书本、音乐、艺术、历史等的人士待在一起,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绝对是一个文化繁盛的地方。”
就是在这样一个包容、相对鼓励个性发展的环境内,各类才华横溢及有个性之人得以在这里相处共事——但同事间互相都不清楚对方正在进行怎样的破译工作。在1945年1月,即解密行动达到高峰期的时候,曾有约9000人在布莱切利园工作。这些获聘人士一般都具备有独特的才能,比如国际象棋冠军、填字游戏专家、精通数国语言的人或数学界权威。
如今,布莱切利园已成为一所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赵鲁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5-09-18 第6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