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雪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18
选择字号:
一陶一历史 一瓦一沧桑
——访古陶文明博物馆

 

许雪松

青花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制品,以其圆润通透的质感、精美绝伦的绘饰,受到人们的赞颂和喜爱。然而,作为瓷器前身的古陶制品,却似乎鲜有人知。其实,一个个陶制古罐、一片片素色瓦当,都印刻了一个时代,撰写了一段历史。文物的魅力,就在于人们能通过它,窥见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探寻一个朝代的文化特征。

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个近距离观赏陶器的好去处——古陶文明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北京西城区南菜园护城河畔大观园旁,占地约400平方米,共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一层主要是用于接待访客,地下一层就是陶器展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这里是当年拍摄1987版《红楼梦》留下来的一处建筑,因其外形古朴雅致,很符合古陶博物馆的展陈风格。

进入展厅,瞬间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常规展览由“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序列”四个专题系列近千件展品构成,展现了由先秦至元代各个时期的特色陶艺展品。其中,以彩陶制品最为丰富,各种形制、大小的彩陶器皿,如壶、罐、钵、瓶等,都各有用途:有的作为日常器具、有的用来封坛祭祀,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据介绍,由于不同时期制陶工艺的差异,在器物上也会显现出不同的风格。最早的陶器是用盘条法制成的,就是将混有矿物质的陶土搓成细条,贴着磨具一圈圈盘编成想要的器型,最后用火烧制而成。由于工艺较为复杂,存世量也很稀少,这种手法制成的古陶,上面会留有泥条一层层的印迹,自有一种别致格调。后来,随着制陶水平的逐渐提高,开始出现了拉坯工艺,也就是我们现在仍然采用的磨盘拉坯的手法。虽然当时的制作工具还比较简陋,陶土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拉坯的技术已经初具规模,足见先民的智慧。

除了工艺的差别,不同地区出土的古陶,也都会在图纹式样上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貌,动物图腾、人物生活以及各种线条、圆圈组成的图形,也都代表了先民的祈愿,或者昭示了物主的身份地位。

馆内的另一类重要藏品是瓦当。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后来出于美观、祈祷、说明的需求,在上面绘制了文字或者图案,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现在,在北京故宫,王府别院,都还能看到这种独特的泥瓦制品。在古陶文明博物馆中,藏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瓦当藏品——汉金乌瓦当。据悉,这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也是当前仅存的关于甘泉宫留存的证据。

除了这些大型的展品,博物馆还有一类精巧的小藏品——封泥。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密封信件,证明信件在传运过程中未被拆封。馆藏的封泥,据专家考证,皆为秦朝封泥,既涵盖了秦始皇统治时期,政治体制内的各类属官,也记录了数十个失载的秦朝的郡县、宫苑名称,被称为是可以辅助《史记》《汉书》,揭示秦朝历史的珍贵文献。

作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古陶文明博物馆也以多种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于古陶制品、制陶工艺的了解。比如,馆内工作人员通过让学生拓印硬币,印染T恤的动手活动,感受印刷的基础工艺,这是仿制封泥的拓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乐趣,也加深了对于文物拓片制作的了解。此外,博物馆还会不定期深入学校、社区,开办科普知识讲座,讲授古陶制作工艺的演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古陶文明,近距离观赏陶艺制品,不妨来这里进行参观,在繁忙之余,静下心来,听听这古老器具传递出的多彩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15-09-18 第7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