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费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18
选择字号:
不必为富士康“出走”过分忧虑

 

■费什

近日,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预计将为当地提供约5万个就业岗位。

对于富士康的“另寻新欢”,很多人甚感费解。一向被世人看好的中国市场到底怎么了?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制造成本已开始逼近美国。其原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人力成本,中国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其次是汇率变动,2004~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了35%;最后是能源价格,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价格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达138%。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传统生产要素丰富廉价的光环正逐渐暗淡。反观印度,低廉的劳动成本、宽松的制造业投资政策以及庞大的消费内需,让印度市场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海外掘金者心中的圣土。

不过,富士康的出走虽然令人惋惜,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调整敲响了警钟,倒逼中国制造走向势在必行的改革之路。

多年来,在世界制造业的工厂车间中,中国始终在食物链的谷底徘徊。在为世界商场输送着“高大上”产品的同时,自己所分得的一杯羹却十分有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种模式正变得难以为继。可以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

然而,由大到强的转变并非简单的“一字之遥”。在这种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无疑是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未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定义与匹配,走出低端生产的泥淖,形成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将是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面对传统生产要素黔驴技穷的困境,中国只能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可能,从而握住发展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中国科学报》 (2015-08-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