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宁波大学教授):
如何提高科研效率
第一,规模经济原则。集中整块整段的时间用于科研,比利用零碎的时间效率要高很多,比如每周一、三、五做3天科研,肯定不如每周一、二、三连续3天做,暑假、寒假有更多整块的时间,是做科研的好时机,要适当抓住。现在排课,我尽量让排课老师将我的上课时间适当集中,这样可以集中时间。
第二,系统设计原则。你作某个领域的研究,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不妨列个目录,该领域你准备怎么研究?从几个角度?每个角度准备怎么做?什么时间做?尽量将问题想透,这样才能研究透。要力求做到在某个很小的领域,别人难以做得比你好。
第三,利用碎片时间原则。所谓利用碎片时间,就是利用空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从事文献下载、审稿、搜集数据、与同行聊天、整理参考文献、投稿等等琐碎的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的工作。碎片时间利用好了,就能省下整块时间。
第四,工作保障原则。做科研用到的东西,可能的话一定要准备较好的。比如,打印机具有自动正反打印功能,这样可以节省你的打印时间;电脑最好用SSD固态硬盘,保证有一流的速度。工作软件要安装齐全,同时做好备份工作。
第五,适度休息原则。不要让自己一直很紧张,除非你有很好的身体。一直很紧张会降低科研效率,我已经有5年时间晚上基本不工作了,白天工作7小时左右,只要注意提高效率,总体应该不差的。当然这一条对年轻人要求要高一些,适度休息对不同人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第六,方法科学原则。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对于方法论,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这对提高科研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超(中南大学教授):
请不要让“基金”承载太多的“其他”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一开始就使基金资助的科学研究工作趋于平庸甚至庸俗。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将使申请基金趋于不正常竞争秩序和虚有高申请人数。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将浪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将使得很多擅长做工程和设计的科技人员丢失很多别的机会和自己的用武之地。
总之,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将背离基金原来的使命,使基金申请和实施向畸形发展,从而导致科技工作者个人不堪重负、评审专家不堪重负、基层单位不堪重负、国家基金委也不堪重负……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的始作俑者是基层单位,而排名和追求论文数是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他”的根源。
基金,申请到了是一种责任和志愿!申请不到是一种洒脱和新机。不要为申请基金而基金,为申请基金而思考科学问题。只有当你萌发出愿意为之无怨无悔而奋斗的基础科学问题时,那才尽力去申请基金吧!作为从事工程和应用领域学科的科技人员,当实践中真正发现了属于基础科学的问题时,才拿来申请基金项目吧。其实,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许多比申请基金更适合做的事和更有意义的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完成。
徐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
我的研究生教育观
研究生教育是职业教育,研究生与导师是半合作关系。不管导师身份如何显赫、水平如何高,只要在这片热土上招生,就会遇到同样的技术性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这个问题已经是嚼后的米粒,没什么味道,只有一点还值得一提。既然是半合作关系,双方就应该恪守承诺,都不能随意做事。对于不负责任的一方,对方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
导师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不能胡乱开题。科学家的思维特点是发散,擅于发现很多可能性,以至于新想法很多,这好不好?难说。正如读书要把书读厚了,再读薄了,方为上乘。搞科研,要能够发散思考,更要能收敛行动,如果导师方向太多,不是他本事大,而是他太贪心。如果导师给研究生定题太随意,就会害了研究生。
《中国科学报》 (2015-08-17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