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14
选择字号:
山景城:不一样的传奇

 

■本报记者 温新红


 

《硅谷启示录1:惊世狂潮》《硅谷启示录2:怦然心动》,甘本祓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山景城的奇闻轶事特别多。

半个世纪前,山景城的一个水果仓库前,来了一个中年人,他打算租这间库房,改建成一间实验室。他是肖克利,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过了几年,山景城的一条林荫大道旁,有两个绅士在那里端详厂门前的招牌,评论它是否显眼。他们是仙童公司的老板,炒了自己公司的“鱿鱼”,成立新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

又过了几年,山景城一家商店前,来了一个小伙子,身着T恤牛仔、足踏拖鞋、手捧一个木盒。他是乔布斯,捧的是第一代苹果电脑。

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小伙子在山景城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建立了网景公司;比尔·盖茨在网景公司总部不远处搞基建;谷歌公司把全球总部建在了山景城,等等。

虽然山景城是信息技术的摇篮,是硅谷的发源地,但要回答“山景城是怎么与信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这一问题却不容易。

著名科普作家、微波技术专家甘本祓为此撰写的“硅谷启示录”,正是要探索其创新的基因、展示其创业的魅力。目前已完成头两本,即《惊世狂潮》《怦然心动》,并于不久前出版上市。

山景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

一汪碧蓝的海水,穿过美国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向南溢来。带来一丝丝轻柔的海风,从海岸线大道登陆,掠过成行的棕榈、高耸的红杉、盛开的玉兰、青翠的银杏,向右、向远处的圣塔克鲁兹山和迪阿布洛山低矮苍茫的山峦吹去。

海风掠过的这片沃土,正是硅谷的核心地段——旧金山湾区的山景城。一座人口不足10万、土地仅有30多平方英里、默默无闻而又曾经轰动世界的小城。

甘本祓在山景城工作、生活了20多年,虽不能说熟悉山景城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但是,身处信息革命的中心,“道听途说、耳濡目染、挂一漏万,也总会有一些心得”。

在甘本祓眼中,山景城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座雕像、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在书中,他更像一位向导,带着人们了解山景城及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

《惊世狂潮》从山景城的地标之一、全球闻名的海岸线圆形剧场开始述说,讲到该城的许多重要建筑的由来,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基地的“机窝”,延伸到旧金山国王大道的起点、美国能源部所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再扩展到加州的淘金潮、小马快递和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等。

山景城被称为美国第一座完全覆盖免费无线网络的城市,能有此光环,并非偶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这个“天下第一网”。

“通过考察它的历史和现状、它的发生与发展,来探索它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创业与创新的启示。”甘本祓告诉记者,这套书是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写他这20多年住在硅谷的感悟。但这套书并不单是硅谷的“科技史”。正如他在《惊世狂潮》扉页写道:“这里讲述一个小城、一个国家、一个州、一个人的故事。”

肖克利的故事

山景城是硅谷的缩影,它把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经验都同时展现给世人,“在加州、在西部,或者缩小一点,在旧金山湾区、在硅谷,有着太多这两种人的传奇故事。”在《惊世狂潮》接近尾声时有这样一段话提示人们。

肖克利被赞为硅谷的“祖师爷”,硅谷的历史就是从山景城与他开始的。然而他又被贬称为“硅谷第一弃儿”。

1955年,肖克利回到家乡,在山景城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并在第二年,即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晶体管之父”并不善于经营企业,5年后只得把公司卖掉、到斯坦福大学教书去了。

不能否认的是,肖克利不仅在山景城撒下了创新的种子、引领了硅谷的微电子行业,让世界迈入了一个新时代。而且他一生牵扯到的人和事是如此丰富,反映了美国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反潜作战组、贝尔实验室,莫尔斯的攀登、物理将军布什、爱因斯坦风云以及布莱克特、米切尔森、密立根、罗斯、布朗、康普顿、贝尔、塞兹、戴维逊等等。

《怦然心动》正是以肖克利为主线,在叙述肖克利的成长经历过程中,还写了大量与他相关、或者同时代的人和事。“虽然书中不时闪出肖克利的身影,但他绝对不是唯一的主角,许多故事中,他只是关联者。”甘本祓说,正如该书扉页所提示的那样:“本书讲一个人、一些学校、一批科学家、一群海军谋士一同创新的故事。”

之所以选择肖克利为主线,甘本祓表示,正如很难找到一个城市能像山景城这样自然地把硅谷、加州、美国串在一道,同样“也很难再找到一个人能把学生与名校、学者与大师、国家与平民、百姓与军队、创业与创新、成功与失败联在一起。用这样的‘载体’,就便于本书由点到面地铺陈。”也因此,他在行文之时,可以放开疆绳、任意驰骋。

“我的视角”

2009年,甘本祓回到国内,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科普作家汤寿根提到想写一套关于硅谷的书:“从我观察的角度、从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关心信息技术发展的人的角度、从一个久居硅谷的居民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旅居美国的中国人的角度,去写一些与硅谷有关的科普随笔。”

退休后的甘本祓再次开始创作,很快就回到了他30多年前的那种奋力笔耕的状态,现在他同时进行着两套书的写作,继去年出版了“中美联手抗日纪实”的第一集《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后,今年又出版了“硅谷启示录”系列中的两本:《惊世狂潮》和《怦然心动》。接着,本月即将出版“中美联手抗日纪实”中的第二集。

作为写出至今仍为读者喜爱的《生活在电波中》《茫茫宇宙觅知音》等科普作品的著名科普作家,甘本祓现在的作品,在融入了阅历以及更多人文背景后,与过去已有了很大的区别。

不过,甘本祓并不认为这是他的转型,而认为是他的创作理念的深化,“科普作品本身就应是一体两面,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两者密不可分。”在他的新作中,“不仅把历史和科普结合起来,还探索科普与人文的融合,或者说探讨如何把科普文章写得更人文化。”

事实上,这套书不仅从科技的角度,而且从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更全面的角度,去多视角、深层次、全时空地探寻硅谷创业与创新的基因,甘本祓希望“均衡地对待其中的成与败、优与劣、新与旧、破与立、点与面。把一人、一地、一事,放进群体、地域、历史中去审视和思考。”

“变化最大”是山景城的最大特点,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快、都大。不断创业、不断创新,创造时尚,引领风骚。“这里的故事太多。”甘本祓一点不担心写什么的问题,只是笑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册分解。”

《中国科学报》 (2015-08-14 第10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