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23
选择字号:
多一点情怀教育

 

■温才妃

不久前,清华大学寄出首批录取通知书,同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小说 《平凡的世界》和一封信。同一时段,浙江农林大学的毛竹录取通知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导航芯片的录取通知书,陕西师范大学邀请书法家庞中华手写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盛夏里最缤纷的创意。

提到这些别具匠心的入学礼物,笔者首先想到的不是高校中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地赠予新生一个小玩意,而是高校里需要多一点情怀教育与文化感召。功利主义一直为大学所不齿,但是却在大学校园中泛滥。学生请假出去兼职,醉心于股票忘记课业,忙碌于实习整日为就业焦虑,人们似乎忘了大学乃是一个“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所。

众所周知,读大学不只是混一纸文凭,更重要的在于一个人精神境界、思维眼界的开拓。对于大学精神的回归,需要更多类似录取通知书的细节性活动,也需要整个大学为之营造一个场。它可能是校园里的青绿山水,也可能是教授的讲台气质,甚至是一场创业行动中的公益元素,让大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向往“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此这般,未来我们的校园暴力事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会少一些,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会多一些。

回到情怀教育中,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要有包容创新的心态,也要有主动参与的远见。因为情怀也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体现,一所大学究竟是因其独特的存在,以其品牌、特色、人文氛围吸引到学生;还是与其他大学并无二致,却因调剂政策的存在而不至于不缺乏生源,其在学生心中的烙印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硬实力不足,软实力也跟不上,留恋、回馈母校的几率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情怀教育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还要分辨什么是真情怀。比如,一些大学禁止学生过西方节日、标榜国学,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情怀吗?这恐怕是狭隘的民族观吧。让高校里多一点真情怀,我们就会离真正的大学精神更近一点。

《中国科学报》 (2015-07-23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