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琨
暑假已然开始,许多高校的老师却并没有闲着,他们开始深入企业一线。7月初,据媒体报道,湖南工业大学鼓励专任教师下基层当“实习生”,他们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是“专任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项目的参与者。
事实上,无论是去企业实习还是挂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高校教师深入行业一线。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动,这样的说法早已不是新鲜词汇,然而实践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人们对于校企合作的印象也不能满足于肤浅的口号层面。近两年,这些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项目做得怎么样?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出于需要的自觉行为
事实上,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很容易留意到,鼓励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做法并不新鲜。对职业教育院校来说,这更是一直提倡的做法。早在2005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而近年来,我国提倡600多所高等院校转向建设应用型大学,也使得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对接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做法也开始为许多应用型大学所重视和实行。其实,对于这样一种既有益于学校,又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做法,一些老师并不需要由上而下的鼓励就会主动去做。
“应该说,早在政府提倡之前,我们已经主动在做这件事情了。”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杨学林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早在刚加入三峡大学之时,杨学林就对自己今后的科研发展作出过一番思考。“我们学校属于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我们的学校特色,也是学校发展的定位所在。因此,具体到我的科研,结合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利用现状,我开始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
杨学林说,在2010年时,他就与中科恒达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起初,这只是一家从事石墨采选、石墨密封产品加工的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调研和实验论证基础上,杨学林向公司提出了以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主攻方向的产品研发思路。之后,在他的推动下,三峡大学与该企业开展合作,从事超细天然石墨微粉利用、球形石墨水系包覆及新型高容量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等方面的研发。
“虽然我没在企业挂职,但我却与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一般的企业实践不同,我们的合作促使企业与学校共建了一个负极材料中试车间,为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和工艺基础。”杨学林说,从某种程度上看,他已算得上是这些合作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了。而这样紧密的校企合作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解决好实际问题
既然教师到企业实践或“挂职”这样的行为在理论上有着“双赢”的好效果,那为什么高校教师还需要学校乃至地方政府鼓励才去做呢?
另外,从企业角度考虑,老师们的到来会否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企业欢迎他们吗?
应该说,这些问题的确存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石伟平曾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情况做过专项调查。他发现,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实践结果的考核与评优,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后的经济补偿及优惠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的确造成部分企业并不欢迎教师前来实践。
他提到:“出于自身利益诉求,部分企业不愿接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即使部分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实践,也较多依赖于学校或个人的人情、面子等。”
分管学院科研工作的杨学林对此向记者作出了解释:“的确,对于老师到企业去,我们要考虑到会否给企业带来负担。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对此都有解决方案。”
以三峡大学为例,杨学林介绍道,目前校方并不要求企业向实践或者挂职的老师支付报酬,挂职教师工资、福利不变。同时,学校还会对老师予以一定的交通补贴。“这样也对老师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他提到,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老师到一些地理位置略远的企业实践,则可能需要企业提供住宿,但这对企业来说并不算大事。相对于老师们可以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种支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应是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石伟平表示。
更加灵活的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真正欢迎的是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至于什么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有时企业自身也未必十分清楚。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詹丽记得很清楚,今年3月,当她向学校提交挂职申请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底,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她申请挂职的企业是湖北宜都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需求的是农业类人才,而自己的研究方向却是旅游管理。
“他们需要的是柑橘产品研发、柑橘产业发展研究方面的专家,但我预计该企业有可能会向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因而有可能需要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詹丽告诉记者,然而,这种“并非所求”的申请却成为该企业的一份意外收获。
原来,詹丽的“工作设想”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阐述如何协助企业发展休闲农业,促进该企业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而这恰恰是该企业董事长在近几年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且该企业正在策划、筹备一个大型的休闲农业项目。
挂职至今,詹丽与企业高层就该项目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等进行过多次讨论。她对该项目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和地方文化挖掘方面提出了诸多对策建议,虽然有些具体内容涉及商业机密,詹丽还不便透露,但她告诉记者:“我帮助他们设计了一些方案。这些经历也丰富了我的课堂案例,增强了教学效果。待项目进入到运行阶段,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对口的实践机会。”
詹丽不对口的申请却碰撞出了校企合作的和谐乐章。在她看来,正是这种机制上的灵活处理,给了她来到企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学校对于她这类挂职教师的工作也做了灵活的安排。
“考虑到精力分配,学校允许我们灵活处理自己挂职期间的教学任务量,相对可以少一点。在职称评审时,对挂职老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有一些减免政策。”詹丽告诉记者,“很多老师都是读书一直到博士再留在大学里教书,能够真正在企业内长时间了解和锻炼的机会很少,我对此也很珍惜,一定会好好利用。”
《中国科学报》 (2015-07-23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