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
最近,有朋友从位于明尼苏达的Mayo Clinic(梅奥医学中心)过来,我们几个教授晚上一起聚餐聊天,话题始终围绕着梅奥。
梅奥医学中心在美国鼎鼎大名,成立于1863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私立医院,拥有自己的医学院和数十家医疗诊所,在医疗护理、医学研究和教育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4~2015年全美最佳医院排行榜上位列榜首。
在梅奥工作的这位老兄讲了几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不久前,有一位从中国来的富豪,被国内的一家大牌医院诊断出胃癌,于是来美国寻求治疗。梅奥对这名病人进行了检查,病理专家进行了细致的会诊,最终结论排除了胃癌。病人不相信,拿出国内检查的所有片子和资料给医生们看,梅奥的医生看完后告诉病人,前面医院的诊断有误!梅奥的这个结论可把我们这位“土豪”乐坏了,他老人家立即下餐馆美美地吃了一通,回国前潇洒地在“美帝国主义”的领土上旅游了一圈。
还有个例子也有点意思。一个老友多年肠道不适,他在美国东海岸工作,在一家名医院治疗了5年,毫无改善且每况愈下。最近他找到梅奥看病,梅奥的一个内科老医生花了很长时间仔细检查了各张片子,最后得出结论,这不是一般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而是结肠的某一环节在收缩蠕动上有功能性紊乱。在明确了病灶后老医生给予了治疗,而且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套简单的训练方法,没过几周就把这位饱受折磨的病人给治好了。
餐桌上几个教授都是医学背景,在美国跑过很多“码头”,大伙儿七嘴八舌,把梅奥跟其他几个美国的顶级医学单位作了比较,分析它到底牛在什么地方。大家总结了梅奥的几个长处:
譬如拥有一大批几十年如一日在梅奥工作的老牌医生,他们医术精湛且精益求精;
治疗过程中各科医生之间的合作配合默契、紧密无间;
医院行政和配套服务高效运作,对医生的支持精准到位、丝丝入扣……
跟别的行业一样,医疗有自己特有的人文体系和运行规律,一个成功的医疗机构,多半都是遵循了系统内这些规律,在重要的路线和节点上把工作做好了。梅奥的地理位置在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小镇,这种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远离都市不说,一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天寒地冻,夏天又热得要命,为什么偏偏能在这种地方,梅奥医学中心一待就是150年,而且越待越红火?
回到了“文化”二字。把一种工作的品质做到极致,做得天长日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梅奥建立的就是一种专业精神为核心构成的高品质医疗文化,严格地讲,这种文化不是建立的,而是与生俱来,由漫长的岁月酿造和完善的。有了这种文化,其他资源都会来——人才、钱财、技术、市场、发展机会。事实上美国有不少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地处偏僻的小城镇,跟那些车水马龙的大学府和大机构不同,这些“百年老店”安安静静地在小地方做学问,做教育,做医疗。它们产生思想,产生技术,产生机会,因此在哪里发展都行,哪怕在北面的明尼苏达。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文资本开展“梅奥医学中心式”的卓越医疗服务和科研,尽管“追求卓越”一直是我们所有的医疗机构和大学的愿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必然也是该国中产阶级中的精英部分,但中国尚未达到这一点。我们大学教授的生活水平也许超过了一些城市平民,但其经济收入以及思想境界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底蕴厚实”的中产阶级阶层。同样,最容易培养成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尽管他们中不少人瞄准了比中产阶级更高的目标在努力,但大部分人集中在机会多的大城市,在畸形的高房价和高消费的挤压下,最后还是进入平民阶层。如此循环往复,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平民化,社会中产(以上)阶级终究无法产生中国未来高品质文化的倡导者和守望者。
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三四百万科研人员,以生存为目的的科研工作还是他们职业的主旋律,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项项课题一篇篇文章一场场考核,意味着房租的支付、职称的晋升、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即便是海归,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仍以生存为第一目的。当然我们不是没有科学家能够苦心孤诣一辈子的,在我们的上一辈科学家中,很多人在偏远的地方,或者在大地方的一个冷清的实验室安安静静几十年如一日,自得其乐地做学问,但这样的人和氛围在我们今天已经不再有了。
当我们的社会中产阶层仅占着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几到十几,当我们的知识分子还无法在中产阶级中成为主流,当我们的高校中还充斥着等级符号和如何快速上位的“成功”思维时,我们距离专业精神的生根发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科学报》 (2015-07-13 第7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