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13
选择字号:
“兰花情人”李剑武

李剑武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李剑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兰花情人”,他爱兰花,寻找兰花,欣赏兰花,也长期致力于兰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云南历来有“植物王国”的称号,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兰科植物达到中国兰科种类的近二分之一。西双版纳地处云南南部,为中国少有的热带雨林,在这片湿热的土地上,滋润了极其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的青年科技人员,李剑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兰花情人”,他爱兰花,寻找兰花,欣赏兰花,也长期致力于兰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粗犷的兰花使者

李剑武是个典型的云南汉子,皮肤黝黑、性格粗犷、不拘小节,很难把他和幽香清远、雅洁脱俗的兰花关联起来。不过,他确实是西双版纳地区最熟悉兰花的人之一。

李剑武从事植物分类研究。在被问及宏观分类日渐式微的今天,为什么还选择从事该方面研究时,他的回答诚恳、朴实:“分类学是其他研究的基础,虽然目前潮流都在做微观研究,但基础总得有人做。”

兰科,作为世界上的大科之一,约800属超25000种,在2009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 Volume 25中提到中国有194属1388种,不包含之后发现的丹霞兰属等。而在2014年出版的《西双版纳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一书中提到西双版纳具有兰科植物115属428种。

在近期刊出的《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上,李剑武发表了2个新记录属(固唇兰属及栖林兰属)和6个新记录种(滇南固唇兰、栖林兰、泰国牛角兰、景洪白蝶兰、三脉贝母兰及浮萍毛兰)。这代表着中国兰科植物属增加到198属,西双版纳的兰科也增加到117属434种。

做兰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常常需要出野外。野外工作很辛苦而且危险,长期野外考察,李剑武晒出一身健康的黝黑色。

“我们有次在中缅边境进行野外科考,共采集标本300多号,种子50余份,其中部分为新种或新记录,收获颇丰。”那次科学考察,李剑武等人昼夜兼程、克服了艰苦的食宿条件,整整走了11天。

和袋距兰的奇缘

2008年底,李剑武和朋友一起去云南西双版纳曼点瀑布游玩时,在河边的一株榕树上,发现有十几株像蝴蝶兰的兰花。

“当时发现这些兰花已经有了很多种子,只是种子还很嫩,估计刚过花期不久。”他拍了几张照片,就没有再理会。游玩回来鉴定照片的时候,他发现和国内记载的蝴蝶兰属及尖囊兰属里竟然没有能够对得上的。

“当时感觉非常遗憾,怎么就没有采一株回来呢!也好等开花了再鉴定,也许这是个新记录或者新种,甚至新属呢?!”李剑武捶胸顿足。

2009年5月份,应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朋友的邀请,他又一次到曼点瀑布附近做科研样方布置。午餐时,正好就在之前那棵榕树下用餐,他突然想起那株曾经查不到的兰花。征得保护区的同意后,他采了一株回来用碎砖、碎木屑、水苔栽种,每天喷水,悉心照料。

“6月中旬,我看到根部发出了一个花序,从此每天晚上都把它放到卧室里,白天又拿出来晒太阳,生怕被蜗牛吃了,就这样天天看着一个个的花苞长大。”一直到8月份,李剑武才终于迎来了第一朵花——果然,国内资料从未记载!

他把照片发给同行叶德平看。叶德平提示他,在Seidenfaden编写的Opera botanica里的Lesliea属和这个有些像。

“他把书复印了一本送我,我根据书里拉丁文特征描写,断定我手上的这个种就是Lesliea,一个新记录属。”李剑武心里一阵兴奋,准备材料想把它压成凭证标本,可转念一想,现在才开第一朵花,压了怪可惜的,应该等它多开点花,好好欣赏一番再压。

接下来需要出差10多天,临走前担心兰花怕缺水干死,李剑武小心翼翼地把娇贵的兰花放在一个阴凉的、能接收到露水的地方。没想到出差回来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噩耗:植株不见了,只剩下一点点的根,边上还有几只蜗牛,花盆里满是蜗牛爬过的痕迹。

“气得我抓起那几只蜗牛狠狠地摔在地上——辛辛苦苦照料了3个月,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恶运。”李剑武惋惜极了。

到了年底,再次应保护区的邀请去做样方的时候,李剑武满心欢喜地跑到那个地方,发现那棵榕树已经不在原地了,被洪水冲到了几十米外的河边,树上什么都没有了,就连树皮都被洪水刮走大半。

“我马上找遍了周围的树,除了太高的看不到外,都没有找见Lesliea的影子。我心想可能这个种永远也不会记载在中国国土上了吧。”他失望至极。

2010年9月份,他和朋友再次来到曼点瀑布玩,就在瀑布边的一棵树上,发现一枝条上面有株正在开花的兰,用单反相机镜头拉近一看,竟然就是苦苦寻找的Lesliea!欣喜若狂的他马上拍照,并采集了凭证标本。

2011年底,这个种终于在国内有了一个名份——袋距兰。相关文章发表在《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年第6期,中国兰科一新记录属——袋距兰属。

这样曲折的故事,在李剑武的寻兰途中常常发生。虽然别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又危险,但他们其实不懂他也在享受着这样一个艰辛又充满惊喜的过程。

《中国科学报》 (2015-07-13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王赤: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