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念好发展经 画好山水画 |
——“院士专家三明生态文明行”活动侧记 |
■沙中然 郑祥渊
往年,以“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为主题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6·18”)序幕几乎都在福建省会城市福州拉开。而今年却有些特别,大戏在闽西城市三明率先闪亮登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等33位院士、专家奔赴三明。在福州,还有近30位院士、上百位专家,与赶来的三明市领导沟通交流,参加巡视展馆。
“这么庞大的院士专家阵容亮相三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他们开展调研活动、沟通交流、战略咨询、项目对接,并作科普报告……”承办单位之一的三明市科协主席吴联派一边忙碌一边介绍。
“院士专家八闽行——三明生态文明行”暨福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是本届“6·18”的预热,这此活动的主题是:“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加快三明生态市建设步伐。”
院士的绿色报告
“我国淡水、耕地、森林、主要矿藏等多项重要资源短缺。”
6月的一个下午,三明市委礼堂,市委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和市直各单位负责人早早赶来,为的是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的科普报告。
侯立安用充分的数据和实例,指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水土流失、湿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极端气候、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事件频发……
三明同样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主要原因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稀少;年产千万吨钢的三钢集团,主要原料铁80%以上依赖进口,燃料煤也绝大部分从遥远的北方调运……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在侯立安看来,这是解决问题的利器。
他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政府一定要转变发展理念,不能再单纯地追求GDP,而是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追求绿色“GDP”。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撑的保驾护航之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一定能实现。
共话生态文明
活动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文明座谈交流会在三明市梅园举行。刘旭等10余位院士为三明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与三明政企代表互动热络。
三明市生态功能区划分到各县(市、区)和乡镇,三明挤身全国生态市前10强。“水更净、天更蓝、河更清、地更绿、居更美。”这是三明市奋斗的目标。
金鉴明院士率先发言。他说:“经过此前一天的深入调研,对三明所创造的经验很有感触,红土地上建起这个绿色家园,了不起。”他建议,三钢、三化这样的产业集团要加强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典型企业。若提升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潜力很大。
“建宁是个小县,成为全国最大杂交水稻种子基地县,且种子质优,种植成长稳定,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明要扩大育种范围,做大这个基地,打造出‘中国稻谷’金字招牌。”谢华安中科院院士如是说。
庞国芳院士说:“沙县小吃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产业不断壮大,在国内形成名副其实的品牌,农民也从这个特色产业中获得增收。今后,要力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蒋士成、崔愷、刘兴土等院士建议:永安市纺织产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人才,更新设备,淘汰高能耗生产线,要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泰宁县徽派建筑特色已形成,值得提倡,城乡建设就应走地方特色和绿色发展之路,强化山水与城市空间融合;大田县河长制的创建很有特色,全市推广,成效良好,当然,河长制要赋予河长更大责任。
朱英国、姚穆、颜龙安等院士建议,要转变发展观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推动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刘旭院士建议,三明申报循环经济示范区;把三明整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市政府要继续关注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最后,他表示,院士与三明合作没有终点,目前仅仅是开始。
与产业“零”距离接触
“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和作用,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郭孔辉院士来到永安市,走进中科动力(福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他入车间、看生产线、与技术人员交流、同公司领导层沟通。
郭孔辉是这次三明行活动中首位的院士。他是这家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驻站院士之一。在院士专家帮助下,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已顺利驶上“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远销欧美。
刘旭、庞国芳、颜龙安、朱英国等院士专家到建宁县,重点围绕“三农”开展调研。他们深入乡村和企业,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建莲文化、果业、设施农业、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制种示范等项目,指导如何将高端科技应用到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和现代农业升级。
金鉴明、侯立安一行来到三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调研时,工作人员介绍了去年6月才建成试运行的三明垃圾场渗滤液处理站改造工程,渗滤液处理采用“MBR+纳滤+反渗透”工艺,目前已完成调试。
金鉴明在与技术人员交流时说:“这里日处理垃圾300吨,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已经不错。但关键是设备要正常运行,还要加强监测,确保所有垃圾渗滤液自行处理,并实现污染控制标准。”
刘加平、刘兴土、崔愷、谢剑平等院士专家还深入泰宁、沙县、宁化和三明市农科院,开展烟草产业、蔬菜产业、小吃产业、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调研。
院士专家在三明活动成果良好,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交流对接。其中,刘鸿亮、范云六和姚穆院士还与三明的大田县、尤溪县签订了“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原生境繁育及其生物医学功能分析评价体系构建”及“功能服装面料产学研”等3个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报》 (2015-07-13 第6版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