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纪东 张树良 刘文浩 王立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8
选择字号:
环球科技参考

 

众包型地震预警系统 可用于7级以上地震预警

近日,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等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智能手机及其他类似设备得到广泛使用的地区,这些设备可以发挥大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由于建造科学监测网络的成本非常高,目前,全球只有日本和墨西哥等少数国家在运作地震预警系统,为其国民提供地震减灾信息服务。近年来,智能手机等配置有GPS感应器的设备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由USGS相关专家领导的该项研究以智能手机提供的信息为数据源,模拟了众包型地震预警系统预警7级地震的可行性,同时,在模拟过程中还使用了2011年日本东北9级地震的真实数据。结果表明,只要一个地区很少比例的人(大型城市地区大概需要5000人左右)能够用其智能手机贡献信息,就可以实现众包型地震预警。

与科研级别的设施相比,以分布式传感器形式发挥作用的智能手机所提供的信息的精确度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探测和分析大地震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同时还能够在强震到来之前向远方地区发出警报。此外,对于正在美国西海岸部署的ShakeAlert预警系统而言,智能手机提供的信息还能为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作出贡献。总体而言,专家组认为,智能手机和类似设备的传感器可以用于7级及更大级别地震的预警,但不能为更小且仍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震发出警报。对于那些负担不起高质量和高成本的传统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而言,该技术将可能在其地震减灾中发挥巨大作用。(赵纪东)

WMO与UNESCO-IOC联合建立JCOMMOPS中心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宣布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联合建立新的JCOMMOPS中心,实现全球海洋观测网络中心向海洋领域人才聚集的法国沿海城市(布雷斯特)的转移。

JCOMMOPS全称为“WMO-IOC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原位观测平台支持中心”,由WMO-IOC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发起成立于2001年,受到国际DBCP、SOOP和Argo项目的联合支持。设立JCOMMOPS旨在在数据中心、全球用户以及相关平台的国家运营方之间建立高质量数据传播机制,为全球海洋原位观测系统开发与运营方提供国际层面的全方位的支持。作为全球海洋观测的中心节点,JCOMMOPS自创建至今,已经在推动全球原位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和部署、监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及其他相关监测平台的运行状态、海洋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相关标准的落实、海洋观测数据共享以及相关数据的长期保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JCOMMOPS中心将由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下属公司CLS负责组建,机构总部设于布雷斯特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除新建新的配套设施外,中心将保留其在图卢兹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同时也是法国国家空间研究院和CLS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并继续维持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院和CLS之间的专业合作。

WMO和IOC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海洋在整个气候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而联合建立JCOMMOPS新中心,共同致力于气象学与海洋学研究十分重要。中心之所以依托法国国家空间研究院,主要在于其在海洋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声望。凭借其所在的世界蓝色经济之都的战略区位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雄厚的人才力量以及地方强有力的支持,JCOMMOPS不仅将充分发挥其科研潜力,而且将掀开海洋观测服务的新篇章。(张树良)

冰岛东南部存在陆壳断块

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有关地壳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冰岛东南部下伏大陆地壳》,首次证实在冰岛东南部下部存在大陆壳,这一发现很大程度冲击了目前所公认的“冰岛由巨厚洋壳构成”这一传统观点。

研究人员通过对卫星重力探测数据、地球化学、板块重建、地幔柱跟踪分析等数据结果综合分析获得了全球地壳厚度分布图。通过分析,科研人员发现在冰岛东南部之下存在比周围海洋盆地与冰岛其它地区的地壳更厚的“特殊”的陆壳,并向东部海域延伸。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地壳是早期大陆壳发生断裂的产物。此外,全球地壳厚度分布图显示,类似于冰岛东南部的地区的构造特征在全球普遍存在,如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地区、南太平洋的格兰德河以及大西洋中部加拉利群岛。该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有关地球动力学的认识,而且对于矿产资源,特别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张树良 刘文浩)

非生物甲烷是形成北极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重要来源

最新出版的2015年第5期《地质学》杂志发表的有关天然气水合物来源的研究成果指出,来自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非生物甲烷是形成北极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重要来源。

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来源,甲烷通常由有机质经过细菌和微生物的复杂的分解过程所产生。但还有另一种类型的甲烷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生成:非生物来源甲烷由海底洋壳的化学反应形成。根据之前的研究,北极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地球物理数据显示,北极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种类型的甲烷的产生。世界上大多数的已知的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受到甲烷分解的有机物质的影响。该新的研究表明,北极弗拉姆海峡沉积物中含有大约形成于200万年前的水合物储层,这些沉积物将甲烷保存在海底。沿北冰洋1000多公里长的加科尔山脊,这种类型的甲烷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洋中脊活动的构造环境不仅可以提供甲烷天然气水合物的额外来源,还可以为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长期储存提供理想条件。为进一步揭示这种非生物来源甲烷形成机理,未来研究人员将对海底140米深处的水合物组分进行分析。(王立伟 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15-06-18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