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天海 彭科峰
如今,国人对于超级城市群的概念不再陌生。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上已经获批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规划以及即将迈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的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东西南北中即将形成遍布全国的5大超级城市群。
然而,中心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规划中行政命令多于市场手段、城市产业重合……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超级城市群建设全速启航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期待破局。
超级城市群全速启航
早在2012年,湘鄂赣三省相关领导人在武汉聚首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便已开始启航。
近年来,湘鄂赣三省的30多个部门先后签署合作协议。在互联互通方面,三省交界的18条断头路开始逐步畅通。此外,三省在公共设施服务共享和旅游方面也在逐步建立合作。
毫无疑问,这些前期条件的成熟,正是国家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后首个提出的跨区域城市群的原因。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郁鸿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城市群的协调和规划。“实际上,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它不按照省市的行政主体划分发展路径,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来对整个经济发挥作用的。”
他进一步指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到中国GDP总量的近40%。正因如此,国家才会力推超级城市群建设。“城市群是当前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因此对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人口的流动以及人口的集聚和辐射都会带来影响。”
事实上,5大城市群也正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龙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向记者表示,城市本身就是集聚效应的产物,城市群自然有更大的集聚效应。“也就是说,各大区域的增长极就集中在各自的城市群之中。这5大城市群正是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5大支柱。”
诸多阻力须克服
但在超级城市群的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阻碍因素。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告诉记者,我国在城市群的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存在“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
他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群的战略地位被过分夸大高估,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唯群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一扩再扩,违背了国家建设城市群的基本初衷;城市群选择过多依靠主观意志拼凑成群,脱离了发育的最基本标准;城市群的选择培育过多迁就了地方利益,影响到国家战略安全大局等。
黄顺江也表示,在目前超级城市群的建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
他认为,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正说明我国城市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而且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都有限。而对于这些问题,只能靠各城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明确各自的定位、发展方向和相互分工,最后才能在相互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
“要达到这一地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急,只能慢慢解决。”黄顺江说。
协调发展成特色
中国的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建设过程中,专家认为,亟待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统筹发展并形成特色。
黄顺江指出,要推进超级城市群加速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构或协调机制,但这就意味着涉及各省政府的权力和利益要受到一些限制和影响。“因此,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构并不会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此外,大力推进市场化也是超级城市群建设的最大推手。“市场经济如果成熟了,经济和建设活动主要由市场自行调节,就不用政府直接参与主导。这时,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市场主体自行推动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扮演一个更加积极公正的角色去协调相互合作事宜。”黄顺江表示。 但他也坦言,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发挥积极主导作用,目前还很难完全做到。
不过,黄顺江对中国超级城市群建设表示乐观。目前,全球已有很多世界性的城市群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中枢角色。“我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很有希望进入世界级城市群之列。”
《中国科学报》 (2015-06-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