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
选择字号:
“玩坏了”的西洋节

 

特约绘图:小蚂蚁

大学生眼中的西方节日不过是给朋友相聚、师长问候提供一个合理而又浪漫的理由。看看大学生是怎么过西方节日的,就知道他们的过节心思其实“很萌很单纯”。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互相整蛊的愚人节、色彩缤纷的圣诞节、古灵精怪的万圣节……当西方节日“飘”入大学校园时,似乎每个西方节日都成了六一儿童节,让人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中。这里说的当然不是大学生幼稚,而是他们对过节的期许与兴奋。

为何大学生们热衷西方节日?象牙塔中的故事,也许能给“爱过节的中国人”带来若干启示。

玩味儿十足

“愚人节十大整人高招”,4月1日清早起床收到这样一条微信,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有哪些高招可以在今天派上用场。“哈哈,你不担心这是假的吗?”“你以为它是真的?”……向下翻了十多个页面后,还未揭晓所谓的“高招”。

“明明在几个页面之后就知道自己被整了,但还是忍不住要一翻到底。”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郑柯欣表示,虽然在当时感到“很烦很焦虑”,但是不拿生命作饵,也不耽误过多时间的玩笑,在愚人节里无伤大雅。

既然是愚人节,那么许多平日不敢开口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就算说了、做了之后被对方拒绝或惹恼对方,也可以愚人节为借口不显尴尬。郑柯欣的同学就曾在愚人节当天,让自己喜欢的男生去拿快递,男生理所当然地扑了个空,自觉被耍后两人的关系却更加明朗,最后还真成了一对儿。

不只是愚人节充满了玩味儿,西方的其他节日也颇具娱乐色彩。比如,万圣节前大家围坐着刻南瓜,圣诞节一起装饰圣诞树、互寄卡片,情人节当天女生可以收到追求者的玫瑰。这些节日比起强调家人团圆的春节、中秋节,追思先人的清明节、端午节,平添了一份与同龄人互动的色彩。

因此,中西方节日也让山东大学(威海)法律系本科生鲍婧祯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感觉,“逢中国传统节日同学们多憧憬放假,但放假时意味着同学之间聚少离多;而西方节日在中国高校不放假,大家留在校园里很自然会想到聚会”。

年轻人的聚会总有无穷的创意。圣诞节,鲍婧祯所在的班级模仿韩国综艺节目玩闯关游戏,通过游戏寻找聚餐地点;感恩节,男女生通过抽签满足彼此提出的一个小愿望……尽管这些西方节日到他们手上多少有些“玩坏了”的感觉,但节前的激动、当时的开心却是真实的。

换一种形式沟通情感

玩只是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一种表象,而表达情感、增进友谊才是节日赋予的另一层含义。

郑柯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平日里大家各自忙学习、忙恋爱、忙打工,即便是同一宿舍的室友也疏于问候。女生之间,赠送礼物的时机大多只有生日。有了圣诞节的存在,女生就多了一个收到同性朋友礼物的节日。

前年平安夜,她将苹果塞进一只彩袜送给闺蜜,去年平安夜她送给闺蜜的礼物如初,只不过两只袜子正好凑成了一对。两年赠友一双袜,礼物虽轻,贵在情谊真诚。

而感恩节就成为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的延伸。在班委的组织下,亲手写一张卡片,提醒老师天凉加衣;跟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们”;向室友道一声“多谢室友不杀之恩”。“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时不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郑柯欣说。

而在西方节日里全班活动,这也成为同学之间消除误会、发现优点的一个契机。

鲍婧祯告诉记者,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最烧脑的是班委。由于班长、团支书是由教师直接任命而非民主产生,每有节日班长、团支书都要使劲地想活动点子、提前作好安排,“为了服众,他们也是拼了”。圣诞节闯关游戏每到一个地点,都有若干小惊喜,比如一大把棒棒糖藏在书架上、一杯杯热腾腾的奶茶摆在食堂门口,小细节赢得了很多同学的赞誉。

“原来你畏惧交往的同学,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鲍婧祯说,游戏以小组进行,不按宿舍划分,有一个内向的女同学被分到和她一组。“过去觉得她不爱说话不容易交往,但在游戏中发现她的数学特别好,我还在计算她已经得出了答案,大家都很佩服她。”

重形式少内涵

当然,人们也会发现中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已经变味为购物节。过完圣诞节、情人节的半个月内,快递充斥了各大校园。似乎西方节日本身,就在为大学生消费寻找一个“自圆其说”的理由。

在北京建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邢正看来,只注重西方节日的形式,并不明白节日的内涵,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尽管他并不认可去年西安某高校抵制圣诞节的理由,但是抵制圣诞节的并不只有中国高校。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人过的圣诞节更类似于美式圣诞节——其特点是过度商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圣诞节要经历一整套严格的礼拜仪式,如去教堂参加弥撒、做祷告等等。为了保护民俗文化,近年来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在联手反对美式圣诞节。

反观中国人过传统节日,大多以吃、喝为主题,消费心理作祟使得一些很好的节日没有传承下来。例如,绵延2000余年的寒食节禁火只吃冷食,新中国成立后在民间逐渐与清明节合并。“以消费为主导的西方节日,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是否要‘照单全收’,起码在大学生层面应该有所判断。”邢正说。

事实上,由于缺少文化对接,一些西方节日传入之后已经逐渐表现出“中国特色”。如平安夜送人苹果,寓意“平平安安”,这样的民俗融入为很多大学生所接受。而一些西方节日也引起人们排斥,如郑柯欣对万圣节并无过多的好感。“国外的同学总在万圣节发浓妆鬼脸的照片,视觉上的感觉并不太好。而且,万圣节对应的是中国的中元节,本意为祭祀亡魂、避免恶灵的干扰,节日的内涵也让人心生寒意。”

节日背后的文化对接,也让人们回过头来审视重视什么样的节日更有意义。比如,同为情人节的圣瓦伦丁节(2月14日)和七夕(阴历七月初七)。“前者的文化背景在中国没有根基,后者在国内家喻户晓。情人节究竟是过成购物节还是文化节,需要有更多合理的引导。”邢正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4-02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