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
选择字号:
谷峰:“小篆男神”成长记

 

谷峰

■本报记者 陈彬

在大学的校园里,手机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备品。而在每个学生的手机上,各式各样的手机屏保也展示着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果有人告诉你,有学生拿着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作为自己的手机屏保,你会怎么想?

不是这些学生太过“用功”,而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板书太过“特殊”——那是一行行横平竖直、挺拔秀丽的小篆。

一张贺卡催生的“男神”

这些小篆的书写者叫谷峰,是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位讲师。而自从研习小篆后,长相俊朗的他又多了一个称呼——“小篆男神”。那么,这位“男神”与小篆这一古老字体是如何结缘的呢?

这要从一张贺卡说起。

原来,谷峰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位朋友遇到了一些挫折,情绪不好。当时恰逢过年,谷峰想送他一张贺卡作为鼓励,但又觉得自己的楷书不是很漂亮。于是,学习古汉语的他想到,为什么不试试一眼看上去有点像印刷体的小篆呢?

经过一番练习,寄托着满满祝福的小篆贺卡就这样送出去了。而这位朋友在欣喜之余,也慢慢走出了阴影。

自此,谷峰对书写小篆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过了段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定向越野比赛。身为班主任的谷峰要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学生们写一些鼓励的卡片。他又想起了小篆。最终,那些收到谷峰卡片的学生很是兴奋,但没有收到的学生却有些“羡慕嫉妒恨”。面对同学们的要求,谷峰答应他们,元旦之前他会给班上每个同学都写一张贺卡。几天之后,谷峰话复前言,班里的70多名学生都收到了这份传统味十足的小礼物。

于是,“小篆男神”的称号就在学生中叫开了。

一份思考引发的“教改”

作为老师,谷峰当然不会忘记将自己的爱好应用于教学。而对于用小篆书写板书,他自己也有着一份思考。

“在我教授的古代汉语课程中,第一个内容就是讲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说小篆是学习古代汉字的基础。它上与甲骨文、金文有联系,下对隶书、楷书有启发,把它学好,对上对下都有沟通。”谷峰说。

谷峰承认,目前传统学科在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一些学生也并不是很重视,“我在课堂上就曾看到学生在听英语”。作为老师,他必须想办法把这种情况作一些扭转。

“我讲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枯燥,我想能和教学实际结合作出一些改变的话,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文体。”谷峰说,越早的古代文体越具有图画性,也就越具有欣赏价值,对学生而言,也越能产生深刻的印象。

但是,如果学生们只顾着“欣赏”板书,而不关注课堂内容,又该怎么办呢?

对此,谷峰也觉得有些无奈。“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是有的。”他说,不过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这种神秘的字体感兴趣;在这些学生中间,总会有一些学生去临摹;在他们中间,又会有一些学生反过来关注课程。

“自己做了,就会有一定效果。怎么说呢?能‘感化’一个是一个吧。”谷峰笑着说。

一幅板书带来的“传承”

实践证明,谷峰的“感化”效果是很不错的。

随着课程的进展,谷峰开始慢慢地利用一些课间来“普及”小篆知识。一到“小篆课间”,他就会将自己练习过的名言警句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则围着谷峰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有的学生还把板书拍下来,设为手机屏保,一周一换。

对于谷峰的“小篆课间”,有学生是这样评价的:“这既放松了头脑,还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古汉语的知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课间无聊了’。”而在不知不觉中,很多学生也开始对这种古老字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如,过年的时候,谷峰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会给他写一句话,其中总有学生会写出自己的“小篆体”。而就在去年,谷峰得知南开大学一位喜好书法的老师开设了一门中国书法的选修课。他所在的班级也有学生选修。在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书法作业展示中,就有两名学生用小篆完成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对此,谷峰很是欣慰,而欣慰之余,他也做出了如下表态——如果大家喜欢,我就每节课间都用小篆给大家写一段。

看来,谷峰的“小篆男神”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5-04-02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