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朱宝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
选择字号:
中国—东盟工科教育共谱协奏曲

 

■本报记者 韩琨 通讯员 朱宝琳

地图、货币、风情图片展览,再加上身着各国特色服饰的东盟留学生……3月27日的天津大学校内,不少在校园内活动的学生纷纷被这些各具特色的异国风情所吸引,在每个展台前驻足欣赏。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这些国家的文化展为何出现在天大的校园内呢?原来,这是“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的活动现场。

当天,“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第一届工作会议、秘书处揭牌仪式暨“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在天津大学举行。严肃、认真的会议议程加上活泼、快乐的文艺演出,这一切都在谱写着中国—东盟工科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推进合作步伐

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这是“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举办的第一届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0所中方院校(“卓越联盟”9所成员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和7所外方院校(柬埔寨柴桢大学、柬埔寨棉则大学、柬埔寨亚洲学院、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老挝沙湾拿吉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17所高校代表以及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特别顾问钱塔唯齐聚天津,共同探讨联盟发展问题。

早在去年9月,在天津大学的鼎力推动下,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中国—东盟高校校长国际合作论坛”在贵州举办,为东盟成员国大学与中国高校,尤其是为具有较强工程技术学科优势的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增进了解与友谊、开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当时,“卓越联盟”9所高校与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的8所高校代表签署了《构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开启了中国和东盟工科高校间合作的序幕。《声明》表示,联盟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教育合作与科技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工程教育合作机制,促进双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第一届工作会议则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工作。据了解,本次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联盟章程,研讨了工作机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中方、东盟各设置一个常设主席单位,中方为天津大学。此外,联盟设置有一个轮值主席单位,一般由中方、东盟成员高校轮流担任。本次工作会议同时作出决定,联盟的第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将于今年年底在泰国玛希隆大学举行。泰国玛希隆大学代表也向大家发出了参加本年末在泰国举办的第一次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的邀请。

钱塔唯强调,联盟秘书处正式成立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多边合作和多维合作。中国—东盟中心代理秘书长黄英表示,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支持“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的各项工作,积极推动中国和东盟教育领域务实合作,为加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作出努力。

多元交流促发展

在3月29日落下帷幕的博鳌论坛上,“一带一路”的分论坛相当活跃,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议论的重点。而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是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

几乎与博鳌论坛同期的“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工作会议虽然与三亚会场相隔千里,但讨论与努力的主旨却是完全一致的。用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副校长达民托的话来说,就是“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仅靠一己之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寻求合作。”而老挝驻华大使宋迪·本库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教育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当天的文艺汇演是主办方为所有与会嘉宾和各校师生准备的一场视听盛宴。与露天场地的展览区相比,舞台上的文艺演出显得更加生动。

演员们有的身着民族服饰,脸带传统妆容,奉献出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有的则清新淡雅,来一曲轻吟浅唱的吉他合唱,有的则干脆带来了家乡地道的传统乐器,令不少观众大饱耳福……对在场观众来说,这些文化元素或陌生新奇或亲切熟悉,而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精彩碰撞,正是交流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目的表演者大多是来自各东盟国家的卓越联盟高校留学生代表。他们来到中国读书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沟通本国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据了解,联盟第一年的活动以规范规则和发展组织为主,同时围绕2015“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主题开展系列品牌活动。除了当天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艺演出和文化展览,天津大学还将邀请东盟各国学生来华参加“我的蓝色海洋梦”主题夏令营,举办中国—东盟海洋科学技术展,分享并推广中国在海洋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

除学生交流等文化活动之外,“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的最终设想是希望建立起中国—东盟工科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工程教育信息共享和国际学术交流两个平台,辐射整个高等教育交流网络,达到思想交融、经验交换、信息服务和成果共享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4-0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