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27
选择字号:
陈连山谈《审核古文〈尚书〉案》:
对一桩铁案的“无罪推定”

 

■本报记者 张文静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山海经》研究、传统节日和民间叙事,著有《游戏》《〈山海经〉学术史考论》《话说端午》等,编有《中国神话传说》《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中国端午节》(俗文学卷)等。

作为一位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却对一本历史书非常感兴趣,这就是《审核古文〈尚书〉案》。他不但自己读了两遍,认真做了笔记,还一有机会就给朋友推荐。此书的作者张岩,来自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已近二十年。在陈连山看来,这本早在2006年就已出版的书,虽然因其学术性较强而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却非常重要。

“如果张岩在书中的说法是对的,那就会将几百年来的一桩铁案,即清初学者阎若璩将古文《尚书》定为伪书的结论彻底否定。而这将会影响到整个学术界关于如何使用史料、看待史料和鉴定史料等最基本的问题,影响会非常大。”陈连山说,“更为难得的是,这本学术著作在写法上却如侦探小说一般,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其中,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经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作为记录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性文献,《尚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因为《尚书》是儒家经典,所以在秦朝时是被秦始皇禁止的。到了汉朝初年,朝廷征集散佚的儒家典籍,当时的太常掌故晁错就奉命去寻找《尚书》,最终找到了能够背诵《尚书》的秦朝博士伏生。后来,由伏生口述,他的女儿和晁错就用当时汉朝流行的文字隶书将其写下来。于是,《尚书》得到恢复,被列入学官,朝廷还专门设立博士研究和教授《尚书》。”陈连山介绍说,“后来,人们在孔子家的墙壁中又发现了一本《尚书》,还有河间献王刘德也从民间搜罗了一本,这两本《尚书》都是用古文字写的,与晁错记录下来的《尚书》有所差别。后来,人们就把用隶书书写的《尚书》叫作经文《尚书》,而用古文字书写的就被叫作古文《尚书》。”

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文《尚书》因已被列入学官,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汉朝末年,经学家刘歆在研究后认为,比之经文《尚书》,古文《尚书》更有优越性,也应该被列入学官,这引起了经文《尚书》派的极大愤怒。后来,古文《尚书》再度失传。到晋朝,豫章内史梅赜号称从民间得到了一本古文《尚书》,但这本书的真伪被后人所怀疑。宋代吴棫、朱熹开怀疑古文《尚书》的先河,此后学术界怀疑此书的人越来越多,清代学者阎若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朝初年,阎若璩写作《古文尚书疏证》,列举出120个证据来证明梅赜进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此书一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当时的学者毛奇龄撰写出《古文尚书冤词》,力辨古文《尚书》不伪,但反对的声音不强。又因为当时正好赶上乾隆让纪晓岚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纪晓岚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一书的结论极其赞赏。古文《尚书》案由此被认定为铁证如山的铁案。”陈连山说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后来整个学术研究史影响特别大,因为大家看古书都要先看他的推荐。后来整个学术界就把古文《尚书》案当作一个经典案例接受下来了。”

推翻铁案的努力

张岩的《审核古文〈尚书〉案》正是要把这桩铁案否定掉。在陈连山看来,张岩否定古文《尚书》案的办法非常有启发性。

“张岩认为,自古以来疑古的学者,其证据方法有严重缺陷,是有罪推定。他们主张推断这本书的真伪需要看是否有同时代的其他书引证过。如果别的书从来没有提过它,这本书肯定就是假的。这个所谓的道理等于是要求一个人为自己作证明,其实是不合理的。”陈连山说,“应该谁主张谁举证,不应该要求古书给自己证明。因为古文《尚书》如果是真的,其年代非常早,理论上来讲,一定不可能有同时代的资料来记录它。古书又屡经失传,有书提到它可能已经过了很多年,不是同时代的,而且有可能提到它的书也失传了。所以,应该是由怀疑者自己提证据,证明谁作伪、什么情况下作伪、为什么作伪等。”

陈连山认为,张岩这个原则的提出会把很多疑古的证据方法彻底颠覆。

“而且,张岩通过电脑检索找到了更多证据,有些是支持阎若璩的,有些则是反面的。但阎若璩只讲了正面的证据,而对于很多容易找到的、能够证明古文《尚书》为真的证据,全都被他忽略了。”陈连山说道,“有罪推定和忽略反证,是张岩提出的阎若璩存在的两个问题。”

虽然有人并不认同张岩的结论,但陈连山却非常坚定地同意书中的观点。“他从证据学原则、基本的材料搜集和材料有效性进行统计等方面,做得非常完善,也通过自己的办法找到了比古人更充分的资料。我对他所讲的无罪推定原则也完全赞成。”

对于本书的写法,陈连山也认为非常有趣。“这本书写得有点像侦探小说,比如写阎若璩与毛奇龄之争,像讲故事一样把大家引入这件事上来,然后下面再详细讲述经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由来的过程,随后逐个考证证据,甚至把阎若璩在推理过程中的心态描述得非常具体,读起来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对古文献比较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但有理有据、写作严谨,可读性也很强。”

《中国科学报》 (2015-03-27 第10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