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芗逸
作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罗丹作品在阔别20年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了这位雕塑家的主要作品。这些伟大的艺术,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冲击着我的眼睛和心灵。
法国雕塑家罗丹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也是雕塑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雕塑突破了讲究对称、平衡的学院派风格,把雕塑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他的有些作品甚至显得扭曲和残缺,给人以强力的审美冲击。他的所有作品,莫不有自己的灵魂。在他的手中,艺术形象都具有丰沛的生命,会呼吸,有心跳。青铜会跳舞,大理石会落泪,石膏也有爱,总之,每个雕塑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自灵魂的美。
罗丹之美,首在真实。“青铜时代”是罗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原型是一名普通士兵。雕塑的神态天然而自然,就像行走中的人忽然被定住了。当时的评论界甚至认为他是罗丹用人体雕塑而成的。他所作的《塌鼻男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普通男人,甚至有些丑陋,以至于被当时一些展览拒绝,但这个人物却无比真实。罗丹作品无一不在贯彻现实主义,带给人们的思想感受远远超过视觉感受。正如罗丹所说:对我们这些搞雕塑的人来说,具备独创性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只是抄袭者,哥特艺术是如此多产而丰富,因为它抄袭的是大自然。
罗丹之美,是人性之美。罗丹最著名的一组作品之一名为《加莱义民》,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长达11个月的包围使加莱城弹尽粮绝,最终不得不投降。英王提出,让六名最有声望的加莱市民光头赤脚,颈套绳索,带着加莱城门的钥匙前往并由英军处置,他就放过其他的市民。这六位市民挺身而出,拯救了全市的人民。这组雕塑描绘了他们投降时的情景。他们的表情并不像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烈士赴死那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而是有悲哀,有绝望,也有恐惧。这些人物看起来是那样的无可奈何,甚至有些谦卑,虽然步伐是坚定的,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谦卑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刚毅和果敢。他们是真实的人。
罗丹之美还体现在深厚的思想内涵。提到罗丹,所有人都会想起《思想者》,他托着下巴,似乎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所有人站在他面前,都忍不住会这样问。它原本是《地狱之门》中的一个部分,原型是但丁。那他是不是在思考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呢?《雨果》是他的另一个作品。他眉头紧蹙,左手指向前方,像是在指责什么,又似乎发现了什么,指引人们去看——他又在思考什么呢?透过这些雕像,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人物流动的思绪。罗丹通过对民族文化独特的领悟,塑造了一代法国人的形象,如巴尔扎克等。这些思想者的形象已经扎根在法国文化中,成为法国文化的标志。
美是多样的。美也是很难言说的,正所谓“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罗丹的雕塑具有永恒的魅力,正是源自对真实、人性和思想独特而准确的把握。
《中国科学报》 (2015-03-13 第9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