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3
选择字号:
虚拟现实将如何颠覆我们的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袁一雪

“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或许你觉得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颠覆我们的生活了?但那和虚拟现实比起来,几乎不值一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一书译者辛江这样“展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如果你想了解这项技术,又不想读专业书,不妨看看这本《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

大势所趋

这本书的作者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创始主管Jeremy Bailenson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虚拟环境研究中心主管Jim Blascovich,期望用一本书的容量告诉读者,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心理。

他们做到了。《你不是个玩意儿》的作者如此评价这本书:“虚拟现实正在改变世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正在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数字设备,也因为虚拟现实为技术文化提供了一股神话般的潜流。在这本书出现之前,很少有作品会介绍什么是虚拟现实以及虚拟现实会如何在理解人类文化和认知上打开一扇新窗口。”

辛江说:“我们现在正走向增强现实的时代,正在将虚拟世界中的数据和真实生活中的物体对应起来。下一步我们就会迈进虚拟现实,因此能对它有些了解是件好事。”

改变世界

烧伤之痛难以忍受,但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却用一种沉浸式虚拟冬天场景来降低疼痛感。比如,一名三度烧伤患者带上头戴式显示器在一个冰雪覆盖的峡谷上遨游,峡谷里满是企鹅、雪人、爱斯基摩小屋,还有猛犸象。与此同时,医生从患者的烧伤部位移除死皮。这只是虚拟现实广泛应用中的一个方面。

的确,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思考如何让人类“永生”。这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进行的研究,主旨是期望为试验者建立化身,并让他们永久保存自己的数字版本。当然,这里的“永生”并非肉身不死、思想不灭,只是在虚拟世界中有个自己的3D形象。尽管这样的“永生”也许对其他人有价值,而对我们自己没什么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依然在为“永生”的愿望提供可能性。

种种可能

在《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出版后,虚拟现实技术又有了跨越式发展,书中提到的内容已经被提升到新高度。虚拟人物的脸庞和动作正逐渐脱离3D假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真实。“或许将来有一天,虚拟技术的仿真程度会突破人们的身体感官,甚至不再需要眼镜、头盔等外置设备。那时,人们可能真的会混淆吧。”辛江说。

与此同时,书中提到的虚拟现实对于心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愈演愈烈。“之前我们解读虚拟现实的时候,可能会有几种角度,但从心理角度来看待虚拟现实并不算多见。我们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行为,甚至形成一些强烈的观点,而虚拟现实可以成为这样的环境。这将会对我们心理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也许可以作一些准备,免得虚拟现实时代到来的时候手足无措。”辛江说。

Jeremy和Jim用一个13岁女孩自杀的案例讲述虚拟世界对人类心理的消极影响。女孩发现她在网上交往的男友并非她所想的那样,事实上,那个所谓男友是由几个人创造的角色,只为了伤害她的感情。最终女孩不堪其扰,选择自杀。

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虚拟现实影响心理的例子便是“游戏成瘾”。一个在游戏中所向披靡、无往不利的人,如何能接受现实生活中事事不如人意的潦倒?于是,意志不坚的人往往会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体会快感也寻找自信。

“虚拟现实可以为我们建造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当然,这有好有坏。”辛江说,“在这本书里,作者展示了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包括光明的和黑暗的。它看起来像是科幻,但马上就会成为现实。”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美]吉姆·布拉斯科维奇等著, 辛江译,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5-03-13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