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元宵节就是每年春节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说,过完了3月5日,2015年的春节就将正式离我们而去。
然而,关于春节,可以聊的话题却并没有减少。
比如,今年春节,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美国高校过得热热闹闹,除了大芝加哥地区的九所高校联合举办春节晚会,更有纽约州华裔参议员孟昭文递交提案,欲将春节变为美国学校法定假日,这份提案已经获得了美国会参议院的通过。事实上,就在去年5月,纽约州已经先行将春节列为了该州学校的法定假日。
此外,美国白宫也对公众提出的“将中国春节列为美国法定节假日”的请愿作出了回应。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春节似乎在美国变得更加为人所接受。而在中国,我们面对“洋节”又如何呢?
去年的12月24日,正值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前的平安夜。西安某学院将全体学生强制组织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该学院表示,谁过圣诞节就处分谁。此举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
除了西安高校外,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湖南、江西等省也有部分高校对学生过圣诞节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而他们给出的原因,基本都是“圣诞节属于西方文化,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理由。
在高校如何看待外来节日的问题上,其实反映的是高校本身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这种国际视野中,对于外来文化的理智接纳和和认识,无疑占据了重要部分。但当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化来袭时,高校所采取的这种“抵制”姿态,无疑是让学生收起本已张开的双臂,采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根本就不应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所该有的。
事实上,那些在平安夜聚友会餐,在圣诞节高呼“Merry Christmas”的莘莘学子,在每年春节时,依然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中,和家人们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相互拜年。在他们心中,洋节只是娱乐,春节才是内心真正的挂念。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为了一个“娱乐事件”而兴师动众的高校,不仅有些“小家子气”,更反映了其对学生民族认同感的一种不信任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自信。
在这方面,西方学校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面对外来文化,如何宽容地接纳它,理智地认识它,乃至合理地“利用”它,将其变成与世界文化相互沟通的渠道,这很值得高校认真想一想。
《中国科学报》 (2015-03-05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