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涛
教师准入门槛究竟该如何界定?如何保证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否应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这些问题是目前社会舆论非常关心的。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有利于全面考查申请入职者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我们国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按照目前大部分省市的教师招聘办法,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无须进行考核,无论成绩如何,无论适不适合教育事业,都能走上讲台。由于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并不明晰,一部分不适合做教师的毕业生就进入了教师行列。
对于教师行业的准入机制,有必要变“宽进严出”为“严进宽出”。通过对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改革,或许能改变目前的现状。通过考核,让有能力,对教师行业有兴趣、热情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这能为教师行业的发展划出一条底线。
在笔者看来,通过考核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基本上可以判定报考人员是否适合做教师。
同时,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教师成长平台,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成就感。这样,教师对工作的认可度也会相应提升。目前社会上一些被曝光的师德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很多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或心理方面出现障碍。所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观察教师的状态,及时为教师解决困难;对一些专业能力有所欠缺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在进行教师准入机制建设和在职提升的同时,还应建立教师的退出机制,让不适合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人退出,这样可避免一些教育悲剧的产生。教师的退出机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水平,更要考虑教师的师德水平。能力水平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成果看出,而师德水平的体现则要综合同事、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
2015年,全国范围将实施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资格5年一注册等措施,这或许会打破教师一证终身制的传统模式。当然,这个政策还要进行细化,既要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也要让它成为教师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5-03-05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