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最大看点。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老百姓心之所向、翘首以待的美好愿景。
迈向小康的步子,要走发展的路子。然而有些时候,发展也是一条布满荆棘、容易迷途的路。因此,如何勘破发展道路上的重重迷思,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要明确发展的主旨。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都应该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终极目的。
在将民生福祉作为共识的基础上,发展就有了全新的衡量标准。
过去单纯的GDP指标掩盖了很多潜在弊端。一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为、决策、思想,却由于能够刺激GDP增长而大行其道,如污染、浪费、劣质产品生产销售等。而另一些合理、有益的行为模式却遭忽视甚至抑制。例如,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十年磨一剑”,长周期产出的优质文化作品等。
新的衡量标准则必然要体现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这些需求中,不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表象,还应包括优质的就业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安全的食品药品、丰富的文艺享受、健康的生态环境等。
自“十二五”期间以来,更多的民生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凸显了民生保障的决心。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把降低煤炭消耗、增加创业投资、解决无电人口、重大水利工程、减少污染排放等列入“硬任务”。
指标即导向。约束性指标的重心转移,也让人们看到了发展转型的强烈信号。但是,这些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仍须进一步完善。未来,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硬”指标,还应当更透明地看到这些指标背后的支撑依据。
然而,发展的路上光有指标引航是不够的。因为,无论多么细致严苛、无微不至的标准,都不可能覆盖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个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将更广泛的群众纳入发展的主力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政府为公众守护良好的公共空间,提供充分的竞争机会;让群众发挥创造力、点燃生命力,群策群力为小康,这样的发展就有了最可靠的动力系统。
归根结底,要破解小康之路上的发展迷思,就是要关怀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引导大众共建大众小康。
《中国科学报》 (2015-12-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