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钟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5
选择字号:
在竞赛中展现人文风采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知识竞赛侧记

 

■本报记者 钟华

“宋代学者认为,《大学》一书是初学入德之门,蕴涵着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古人认为学有次第,请按照顺序说出《大学》篇中的八条目。”

“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儿子通过《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这三个王国后来分别成为现在欧洲的哪三个国家?”

……

10月17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小礼堂里正举行一场以“关乎人文,化成天下;致知力行,止于至善”为主题的人文知识竞赛。

主持人报完题目,八组参赛队员就必须在30秒内回答出来。这些囊括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知识题,就算是对文科研究生来说,也未必能知道准确答案。然而,此时此刻的主席台上,作为第五组参赛队员中一员的运输学院大一新生马妤菲,却显得胸有成竹。

是比赛,更是舞台

踏进北京交通大学校门还不到两个月的马妤菲觉得自己很幸运,“那天在宿舍楼下看到了人文知识竞赛的海报,就报了名,没想到自己竟然顺利通过了初赛。”马妤菲从小就对人文知识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尽管选择了工科专业,刚入学就看到学校组织人文知识竞赛的活动,马妤菲特别高兴。

事实上,这也是人文教育中心教授孔德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由于学校尚未开设文学、历史、哲学学院,所以开展人文教育与学科竞赛更加重要。”在他看来,给理工科学生讲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具有普遍意义,毕竟以传统文化为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小。人文教育的成果绝不能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与考试,而是要更注重教育过程与全方位教育模式的构建。

而通过人文知识竞赛,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生机与魅力,同时又检验人文教育成果、展现出学生的人文风采。

因此,在设计比赛环节、准备试题的过程中,学校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以教务处牵头的竞赛委员会专门负责,学校文化教育中心成立命题小组,反复打磨试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学校特点与学生实际。

竞赛以《论语》“孝悌”彰显“孝为先”拉开序幕,以《尚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结束语,鼓励同学们“致知力行,止于至善”。整场竞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以考察学生禀赋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为重点,凸显传统文化之于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础作用。

一般人认为,大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达到毕业要求,就是合格的大学生。但这个通行标准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人文教养与德行修为。如果大学生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没有规矩,如何堪以大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贺严是本次比赛的评委,她评价这次竞赛题目“既能选拔学生,又能普及人文知识;既考查了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又彰显了严谨的科学精神与高尚的人文情怀。”

立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第二组参赛选手初韬是电信学院大三学生,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学校里,他选修了多门人文类选修课。热爱欧美文学的他,化用毛姆的小说名《月亮与六便士》来形容自己的读书生活,“六便士捡多了,也还是要抬头看看月亮的”。

平日里,初韬与宿友也常常去图书馆借人文方面的图书,“我们学校对人文知识教育是很重视的。大家常常说我们是一个工科大学,其实不是的。我们交大应该是面向专业特色的一所大学,培养的不是只会做科学实验的人,而是要培养出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未来中国工程师。”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路勇透露,今年学校下大力气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与互动,就是要激发学生参与人文活动的热情。今后,学校会进一步加大人文知识竞赛等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交大的人文教育水平。

这次初韬所在的小组在比赛的抢答环节,因为抢答的动作不够快失分过多,而与冠军失之交臂。作为小组长的他尽管有些遗憾,但依然很开心。“因为这个比赛,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开始为了准备比赛,我们建立了微信群,现在虽然比赛结束,大家却成为了朋友,依然在群里探讨知识。”

一方面,初韬看到越来越多的师弟师妹参加到这个竞赛中来,另一方面,自己依然希望还能在竞赛的舞台上试试,“大四的时候,如果机会允许,我还会再来参加”。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