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钻木取火”比赛现场,手动组选手正在进行“钻木取火”比拼。
■本报记者 陈彬
一根系着粗绳、下端尖尖的圆木插在一块木板上,快速地来回拉动,数秒后圆木下面的一片木头就开始冒白烟,木头下面垫着的植物纤维也被钻透,开始冒烟。快速将植物纤维捧起,轻轻吹动,植物纤维迅速燃烧,成了一团火球。
这里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浴火重生”之钻木取火创新设计大赛的活动现场。在这里,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和南航学生共同“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的氏族社会,体验了一把当时半坡居民的原始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钻木取火”这一古老的技术,似乎与在高科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很难产生必然的联系。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穿过历史的长河,与这项几千年前的传统工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呢?
“谁说工科生不喜欢历史”
故事还要从一个叫作刘祥的学生说起。
刘祥是南航机电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今年暑假期间,身为陕西人的他来到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做暑期实习。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次实习会给他带来一次多么与众不同的经历。
“刚去的时候,馆长问我,你是南航这样一所工科学校的学生,你不觉得选我们这有些唐突吗?”对此,他的回答是:“不一定,谁说工科学生就不喜欢历史呢?”
对于刘祥的回答,想必这位馆长是很满意的,因为当时的半坡博物馆正在推出一项名为“史前工场”的青少年体验活动,力图通过吸引青少年参与钻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等8个体验项目,向青少年呈现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的劳作场景。使他们感悟史前文化魅力,体悟半坡文化精髓。
很巧的是,每位南航学生在进行暑期实践时,都会随身携带一份与实习单位的合作意向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发现一些与实习单位可以展开的合作项目,后期再由学院联系接洽。”采访中,南航机电学院团委书记成杰说道,而刘祥自然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任务”。于是,他想到是不是可以借“史前工场”活动,和半坡博物馆开展一次合作呢?
“博物馆其实也正在大学推广这项活动。如果我可以将它引进到南航,不光对我的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学校赢得一个机会。”刘祥说,当他将这一想法与博物馆沟通时,双方一拍而合。
既然双方选择了合作,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合作的主题。在这方面,双方也很快达成了一致。“我是机电学院的,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东西,应用到钻木取火的实际中,对它加以重新的设计。”于是,“浴火重生”的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看到冒烟,已经兴奋了”
很快,新学期开始了,刘祥的暑期实践也结束了。但半坡博物馆和南航机电学院的合作却刚刚开始。
“我们活动的正式启动就是在9月份。对学院来说,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成杰说,此次比赛内容是通过钻火板与钻竿的摩擦,产生高温的木屑引燃麻线,还原原始人取火的情境。选手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加以改装,使得怎样生火更方便和更快捷。而由于利用的工具不同和原理不同,比赛又被分为电动组赛事和手动组赛事。
此次活动面向全校展开,除了来自机电学院的学生外,还有南航其他学院学生的共同参与。而南航机电学院大二学生陈清涛就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说起参加此次“钻木取火”大赛的原因,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作为一项科创类的活动,它的门槛不高。更重要的是,它很有趣。”
“有趣”成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比赛的最大卖点。与此同时,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加“有趣”,也成为了参赛队伍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突破点”。
“其实从设计角度上说,设计一套钻木取火的装置并不难,但如果要摒弃前人的思路,设计出一套既高效又独特的思路,那就难了。”此时已经从“牵线人”变成“参赛者”的刘祥这样说。
陈清涛对此深有体会。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的他,先是用手转动钻竿钻木,结果木头连发热的现象都没有。慢慢地,他和同伴开始用绳子做牵引,最后甚至想到了用扫帚把充当工具,而随着思路的一步步改进,木头开始变热、冒烟、起火。“第一次看到木头冒烟,我们就已经感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特别兴奋。”陈清涛说。
在那段时间里,和陈清涛一样感受到兴奋的南航学生还有很多。临近报名截止日时,一共有107支队伍参加了比赛。“我们有老师开玩笑说,能不能再来一支队伍,凑一个‘一百单八将’?结果没想到真的如他所愿,在最后关头又有一支队伍报名,刚好凑成了108支队伍。”
“参加了就成功了”
经过一番比拼与淘汰,最终站在“钻木取火”大赛决赛场上的一共有59支队伍。在这些队伍中,电动组的参赛队需要充分利用电源动力,通过微型发动机带动钻头钻木产生热量,干草受热燃烧。手动组的队伍则需要通过齿轮传动等创新元素,利用高速钻孔产生的摩擦,让干草受热从而燃烧。全场惊喜不断,手动组最快的同学仅用50余秒的时间就成功完成了取火任务。
比赛结束后,陈清涛所在的队伍获得了最佳创意奖,而作为此项活动的最早“发起人”刘祥却没有得到任何奖项。对此,刘祥表现得很“淡定”。因为在他看来,这次比赛设定奖项并不是为了分清谁好谁坏,因为在这项比赛中,每个参与进来的人都成功了。
对于此次比赛的意义,成杰有着一番自己的理解。
“我们可以注意这样一组数据:一般的校园科创类比赛因为有一定技术门槛,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通常不高,但此次比赛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比例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成杰说,这说明此项赛事对于学生来说,趣味性要大于竞技性。
“学生首先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体验,但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才意识到需要专业知识,需要开动脑筋。于是,学生们得到了一个基于兴趣,克服困难,获得经验,从而有更多兴趣参加其他比赛的完整体验,这对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技兴趣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成杰说。
回顾这次比赛的过程,刘祥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他觉得在组织方面还是有能够提高的地方。“我觉得下次肯定能比这次更好。”
“但是,还有下次吗?”记者问道。
“当然有了。在决赛的那天,最先举行的活动就是我们和半坡博物馆签订合作共建基地的协议。”这句话,刘祥说得很是爽快。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