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亮
最近笔者和合作者作了一项研究,有了以下几项发现:
首先,对于全国的样本而言,我们发现最终拿到学士学位的远程教育学习者仅不到一半,远远低于传统面授教育86.3%的这一比例。这是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也符合大众常识的。我们又专门对京津冀地区的学习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就有点出人意料了。我们发现对于传统面授教育而言,京津冀地区学习者最终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更高(88.6%∶86.3%);但对于远程教育而言,京津冀地区学习者最终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更低(34.6%∶46.1%)。
这似乎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矛盾。因为京津冀地区,无论是传统面授教育,还是远程教育,其高等教育的资源与质量显然都应该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因此,按照常理,无论是传统面授教育还是远程教育,都应该是京津冀地区的学习者最终成功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京津冀地区的远程教育学习者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显著更低,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低了十多个百分点呢?我们认为,这应该足够引起京津冀地区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根据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工资水平更高、工作机会更多,导致京津冀地区的远程教育学习者更有可能为了工作而放弃继续就读远程高等教育的机会。
那么,在当前,我国加强人才红利建设、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能不能有一个机制让京津冀地区的远程学习者即使在面临工作压力、工作变动、进行事业发展的同时,即使工作地点、居住地点都发生了变化,依然能够保证其在工作告一段落后,再继续学业、直至最终拿到学位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这样一种机构或者机制,让学习者将自己的学分存储起来,甚至可以去别的教育机构、别的地域进行学分转换,然后将所有学分积累、兑换成学历或者学位证书?
其实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加拿大、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已经有了相关的制度设计或者体系建设。比如,在韩国就称作“学分银行”。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地方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比如,上海就建成了一个面向上海学习者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目前上海很多所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继续(成人)教育学院、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均加入到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这个大系统中。
非常遗憾的是,目前,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却没有一个相类似的覆盖全市的“学分银行”体系,而且北京地区的很多学习者对相关体系的了解与认知都非常欠缺。笔者与合作者曾经与国家开放大学北京直属学院的近十个学习者进行访谈。尽管他们表示自己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持学习直到拿到学位,但也都坦诚地认为北京的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要想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学习,实在是不容易。而他们当中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听过“学分银行”或者相类似的体系。在听取了“学分银行”及类似相关体系的介绍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体系建设,并且愿意为此支付相关的费用;认为这样的体系的确会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且将极大促进更多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
鉴于此,我们认为北京市应该加快关于远程教育的学分存储、积累与转换的系统建设。并且,在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该着手建立起一个覆盖整个京津冀地区的远程教育的学分银行体系。如可以让京津冀地区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各高校的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先通过签署协议建成联盟,首先实现学习者学分信息的共享与共管,然后再试行学分的转换与兑换。一旦这一体系建立起来,必将极大促进京津冀地区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而这是欧盟已经发生的事实。随着这一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京津冀地区的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学习者也将能够通过跨区域的学分存储、转换与兑换顺利拿到学历与学位,这也必将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程度,进而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的效率与效益,极大促进整个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可以预计的是,一旦这个体系在京津冀地区建成,京津冀地区远程学习者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将显著提升,不会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笔者强烈建议先在北京市建立起远程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学分银行体系,将北京市地区的远程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学习者信息管理整合起来,然后再将相关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然后,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时代契机,迅速将这一体系扩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同时,这一体系也会反过来形成一个正反馈,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