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平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5
选择字号:
大连理工大学
提出结晶成核响应新机制

 

本报讯(通讯员张平媛)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盘锦校区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贺高红领导的“新型高效分离过程”团队,建立了一种不受溶液透光率限制的结晶成核响应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微孔膜界面传质过程多参数耦合控制的优势,实现对晶体初级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化学工程科学》等杂志。

贺高红团队创新性地将膜蒸馏过程中“晶体成核—膜孔堵塞—溶剂膜通量骤降”的连锁效应应用于结晶介稳区测定,建立了一种不受溶液透光率限制的结晶成核响应新机制。研究表明,利用微孔膜的溶剂通量衰减拐点,可响应晶体成核,完成介稳区宽度的测定。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微孔膜界面传质过程多参数耦合控制、调控精度高的优势,将微孔膜的亚微米级孔道作为结晶体系溶剂浓缩、分离的传质通道,通过高效微观混合均匀传质,实现了对晶体初级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最终获得晶体形态、粒度分布理想的产品。

据了解,该团队主持的“基于微孔膜蒸馏的结晶介稳区测定和过程调控”课题,今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