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甘晓)近日,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玉米专家验收组,对该省涡阳县玉米、小麦进行了测产验收。测产显示,涡阳县今年小麦、玉米两季合计平均亩产达1041.5公斤,成功实现“吨粮县”建设目标。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源自中科院“第二粮仓”项目的多项先进技术为涡阳实现“吨粮县”奠定了基础。
涡阳县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二大县,连续11年获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大县称号,但玉米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这成为实现“吨粮县”的短板。
2013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建议涡阳县加快种植制度改革,由小麦—大豆低产低效种植方式改为小麦—玉米吨粮田高产高效模式,进一步推动淮北粮仓建设。2014年年底,中科院立项“第二粮仓”预研项目,投入经费1000万元,在涡阳县和农亢农场实施“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8家研究所参与其中。
据了解,“第二粮仓”预研项目围绕淮北障碍性土壤砂姜黑土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土壤改良、抗逆品种培育、水资源有效利用等先进技术的深入开发。
例如,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陈化榜育成“科育186”玉米品种。测产结果显示,其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为淮北秋季多雨涝地区玉米高产高效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据悉,在取得阶段进展后,中科院将继续重点支持淮北“第二粮仓”项目,引导涡阳县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