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燕飞 刘文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5
选择字号:
环球科技参考

 

海洋生物有助于云中冰粒形成

近日,《自然》发表题为《大气冰核粒子的海洋生物来源》的文章,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11所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证明海洋浮游植物有助于云中冰粒的形成。研究发现,海洋生物释放的有机物质随海洋飞沫进入大气,会激发云滴凝结成冰的机制,从而改变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洋破碎波会产生大量海洋飞沫,释放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生物物质。以前推测生物物质可能触发云中冰核粒子的形成,从而影响云的寿命、降水及其辐射性质。研究人员分析了采集自北冰洋、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等区域的生物物质样本,结果表明,海—冰界面上来自浮游植物的有机物在大气环境冰云形成相关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冰核粒子,得到了生物物质能够触发成冰的明确证据。

另外,对海洋有机气溶胶的全球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海洋有机物可能成为南大洋等遥远海洋环境中冰成核颗粒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气候变化造成极地冰盖萎缩,将会有更多开阔海面产生冰核粒子,这项研究将对极地气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刘燕飞)

英日研究首次证实碳气溶胶浓度与气候震荡间的联系

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450年来碳气溶胶从亚洲输送并沉积在北极地区的证据,首次证明了碳气溶胶浓度和多年代际气候震荡之间的联系,为冰芯研究提供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冰芯中的碳气溶胶记录多年代际气候震荡》于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期刊上。

碳气溶胶,包括黑碳和褐碳气溶胶,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会通过改变辐射传输平衡对气候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然而,控制碳气溶胶的排放、输送和气候系统中作用的影响因子还很不确定。因此,研究人员分析相距6000km的格陵兰和堪察加岛冰芯中的有机示踪物。结果表明,1550~2000年间,由生物质燃烧、土壤细菌和植物产生的有机示踪物的浓度与北极温度以及多年代际北极涛动相对应。当北半球中高纬度处于偏暖阶段,北极涛动强烈时,大西洋地区盛行风向变化强烈,大气的碳气溶胶承载力大幅增加,使得有机尘浓度很高。

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变暖,北极涛动将出现更多潮湿和多风的模态。因此,将有更多碳气溶胶向北极输送,降低北极冰雪覆盖的反照率,造成北极地区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导致区域气候变暖。(刘燕飞)

海洋地震勘探或对无脊椎动物造成严重影响

近日,在澳大利亚地球科学部第52届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协会年度会议中,由该部研究人员作的一个关于海上地震勘探队渔业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大会报告,提出了海洋地震勘探领域的六大重点研究内容,并且批判性地回顾了当前对低频噪音对海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影响的一些既有认识。

报告中指出,海洋地震调查对海洋动物的影响程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地震勘测过程中释放的主要噪音频率范围恰好处于鲸类、爬行动物、鱼类的听力范围之内,甚至还会引起一些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反应。因此,海上地震勘探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破坏渔业的研究。此外,早先研究中还鲜有能够针对现实场景下的水下噪音对无脊椎生物种群影响进行的系统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水下噪音影响研究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实验室结果向户外转化后的实际意义,因为水下噪音的属性往往受到声源、水柱特征、基质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而且,简化实验室研究结果可能导致其在实际场景和现场条件下无法产生期望效果。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表示,目前在吉普斯兰盆地开展的地震调查活动除了获取急需的可以用来量化潜在地震勘探活动对海洋生物影响的基准数据外,还将持续关注渔业行业紧密相关者的利益。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声音建模;②使用固定水诊器进行声音监测;③基于水下机器人进行底栖生物群落评估;④通过挖掘方式评估双壳类生物状况;⑤利用声波标记法进行鱼类回避行为研究;⑥与地震调查相关的鱼类捕获数据分析。(刘文浩)

《中国科学报》 (2015-11-05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