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时才能体会到科研的乐趣
当你对某件错综复杂的事情找不到“抓手”、有劲而无处“着力”的时候,就好比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上没有导航仪行驶的小船,心中满是恐怖和彷惶,何来快乐?此阶段,科研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会导致某些意志不坚定的学者成为“逃兵”。这时候,需要坚守阵地的耐心和勇气,否则将功败垂成。如果有那么一天,经长期苦战“运气”垂青时,这意味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味着恍然大悟开窍后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这时候,科研就像狄仁杰破案一样,从“一团乱麻”中逐渐找出头绪。眼看着一个个谜团被揭开,和你预先的分析判断一致,这事儿能不快乐吗?
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你提出的理论能“一统江湖”,在某一领域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苹果砸中脑袋就能搞出定律的人,的确让人羡慕,但属于凤毛麟角;更多的须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某些研究做了多年花了大量功夫,仍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此时最重要的信念是不要轻易放弃,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坚持研究,就能由表及里地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越多,进展会越大,快乐会越多。坚持、探索、发现,享受过程而不仅是结果,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快乐。
李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科研人员与清贫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科学网首页有邓稼先之子一文。我非常敬仰邓稼先的精神,然而觉得读了这样的文章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就必须心甘情愿地忍受清贫,是我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吗?
搞科研的也是人,搞科研的就不需要体面的生活?难道科研人员生活在真空?科学研究需要兴趣驱动,需要苦心励志、经年累月的积累,需要有身体健康作保障,需要养家糊口……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即便是有强烈的兴趣驱动,要长期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也根本不现实。为什么就完全抛却了从事科研的人是生活在当下,是生活在社会里这样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呢?
科学家和清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把名与利从科学家身上剥离开来的观点,我个人觉得是大错特错的。成长为科学家的前提显然不是不择手段去追名逐利,但并不等于科学家就不能在乎名与利,一旦考虑名利就好像有了问题。科学家追求万世之名,把个人的利与大家的利结合起来追求万世之利何尝不可?我倒是觉得社会应该给科学研究人员提供能够体面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才是正确的路子,这样才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鹜地安心作好研究。
黄凯(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在科研道路上争做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在半山腰到处刻写“到此一游”,但是越往顶峰、险峰的地方,刻记号的人就少了。科研活动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存了到山腰刻写个名字就OK了的心态(比如混个学位帽子的心态),那么能在科研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就有点高大上了。对于想在科研活动中有点新发现、新发明的人,这是我想给的一点小建议:虽然很难,还是要争取做那5%。(栏目主持:苏合香)
《中国科学报》 (2015-11-02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