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琴 裴惠娟 王金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9
选择字号:
环球科技参考

 

中美研究者发现黄粉虫可吞食降解塑料

近日,中美研究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文章指出,黄粉虫可以吞食和降解塑料,他们已在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该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学证据,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被人工大量养殖用作动物饲料。先前有研究人员宣称分离出降解聚苯乙烯的细菌,但缺乏有力的物理化学分析证据支持聚苯乙烯被微生物降解,而且有关微生物也没有被国际上承认的微生物中心收藏,因此这类研究成果并不被学术界认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观察到,100条黄粉虫每天可以吞食34~39 mg的聚苯乙烯塑料,相当于一小片药片的重量。这些塑料在黄粉虫肠道内停留不到24小时,其中约48%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小部分被吸收。研究显示,以聚苯乙烯为食物来源的黄粉虫与正常取食的黄粉虫一样健康,其排泄物还能用于农作物土壤育肥。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在塑料分解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人员首次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出一株可以利用聚苯乙烯作为唯一生长营养物的细菌,并将这种细菌保存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中美联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首次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也为开发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制品的技术提供了全新思路。中美联合团队还将进一步研究黄粉虫及其他昆虫对不同塑料的降解,为开发治理塑料污染的酶制剂和其他生物降解技术提供基础。(廖琴)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或加剧太平洋地区海岸带灾害

《自然—地球科学》日前发表题为《太平洋地区海岸带脆弱性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控制》的文章指出,预计愈加严重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SNO)会导致整个太平洋人口密集地区风暴事件增加,造成极端沿海洪水事件增加和海岸带侵蚀更加严重。

在预测未来海岸带灾害时,定量研究气候驱动因素和海岸线变化的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的13个机构的科研团队,利用1979~2012年太平洋地区48个海滩的数据,研究气候周期事件对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太平洋地区,ESNO事件对观察到的海岸侵蚀影响最大,而南半球环状模和太平洋北美模式对海岸侵蚀影响较小。在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区域海浪和水位异常与一系列气候指标显著相关,东北太平洋的情况往往与西南太平洋相反。厄尔尼诺期间,美国西海岸和加拿大、夏威夷以及日本北部受到的影响是海浪更大、海浪方向不同、水位更高和/或者严重侵蚀;另外一端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则会受到“抑制”,海浪变小,侵蚀变少。拉尼娜期间情况反转,太平洋南部受的影响更严重。

文章指出,如果预测的21世纪极端ESNO事件频率增加的情况得到证实,则即使不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太平洋盆地两端人口密集区域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极端海岸侵蚀和洪灾。研究指出,这项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对ESNO事件影响的科学认知。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引发的风暴事件的影响,有助于海岸带管理者帮助社区应对与气候周期有关的海岸带侵蚀和洪水等灾害。(裴惠娟)

《蓝色生命行星》报告发布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蓝色生命行星》报告。报告从海洋的现状、海洋面临的压力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海洋生命的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严重减少。

1970~2012年间,全球海洋哺乳动物的数量减少了49%,个别物种的数量减少了75%。报告显示,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的规模也发生了急剧的缩减,例如亚洲地区的红树林规模自1980年到2005年已经减少了25%。而这些栖息地对海洋食物网和人类利益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栖息地的丧失将对赖以生存的物种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与物种自身面临的各种生存压力相互叠加,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更加举步维艰。

报告指出,全球约有25%的海洋物种生活在珊瑚礁栖息地,大约8.5亿人直接受益于珊瑚礁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珊瑚礁的不断丧失将会导致人类相关聚居区灾难性的后果。根据报告的分析,海洋生物数量和栖息地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

报告在描绘了海洋健康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分析了改变现状的机遇,提供了解决方案。报告强调了保护关键海洋栖息地、可持续地管理渔业储量和改善渔业捕捞以及财政支持的重要性。

WWF总干事Marco Lambertini指出,海洋是一个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有效地对面临的环境压力进行管控,可以满足未来人类的需求,如果我们在可承受的限度内进行可持续开发,海洋将为我们的食品、生计、经济和自然系统做出贡献。(王金平)

《中国科学报》 (2015-10-29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