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6
选择字号:
德国高校如何财务报销

 

■熊健

最近,很多人分享国内高校如何财务报销,我亲身经历了德国高校的财务报销过程,也拿来分享。

几点事实:

(1)德国教授从来就没跑过财务处;

(2)德国教授处理财务报销的时间,我估计一个月顶多能有一个小时;

(3)德国教授从来就没有粘过发票或收据,德国是没有发票一说的;

(4)德国高校研究生从来不会去财务报销,教授不会让学生做与科研无关的事情。

德国高校报销过程如下:

博士研究生需要做试验、买材料,只需要和学术秘书发个邮件,告诉秘书材料的品牌参数及购买数量即可,过几天就会收到材料。课题组一般都有常用材料固定的目录,多年来形成的一个材料库,秘书或者学生只要按照目录给公司打电话即可。如果是新材料,秘书也会帮你搞定此事。报销则是会计的事情。

博士生加工——课题组有固定的加工中心。哪里能加工什么,哪里做什么都有记录,学生直接送样品过去。事后,加工厂会和课题组统一结账。

博士生出差——出差前填一个表。需要核准出差的地点和时间,然后自己把钱垫上,回来之后把相应票据交给学术秘书即可,钱会自动打到你卡里。如果是大家组团一起出差,秘书就会帮所有人把行程安排好。

德国高校报销制度,有几个特点:

(1) 分级制,低于200欧元以下的,学生可以买完之后,再给秘书说一下,然后秘书给你现金。大数额的,只能由秘书来操作,通过课题组与公司直接打交道。

(2)非现金流,德国高校基本很少看到现金交易的,都是刷卡或者课题组与公司之间账户交易。

(3)监督制,德国高校教授只管签字,报销整个过程都是秘书和学生参与其中。除了差旅费可以直接打进教授账户,教授要想越过学术秘书,个别花费直接进教授账户几乎不可能。

(4)采购制,课题组常用的材料和办公用品,学术秘书就会定期予以采购。德国高校办公用品,譬如打印纸、笔、日记本、小册子等等全是课题组免费提供。

(5)经费意识,德国教授从来不会认为项目课题经费是自己的,而是认为这是国家资助你进行的研究。能花多少花多少,也不着急是否没花完,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招学生做成果。学校管理层也不会给教授经费制定什么规定,主要是按照预算来走。好像从地位上来讲,德国高校财务处就如同是整个教授群体的服务部门,而不是管理部门。

我又与教授讨论过德国高校申请项目中,项目是否有财务预算明细。和中国类似,德国也有横向和纵向一说,横向经费一般来源于企业,没有预算,只要做与科研相关的基本没有任何问题;纵向经费则有预算,德国教授申请纵向科研经费中,一半左右是劳务费,就是博士生的工资,还有一半就是材料费、加工费、差旅费等等,和国内差不多。但德国费用更粗放一些,譬如材料费多少,不会卡死材料费中有什么东西、买多少。总体来讲,德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比国内松很多,更符合科学规律一些。

德国如何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其一,德国教授自身有较高的觉悟,不会那么做,德国高校招学生没有限制,有钱就多招,有钱还可以探索新方向,不怕花不掉。我们所在的德国课题组下就有15个博士生左右;其二,教授很难越权操作,教授主要是签字权,运作过程主要是学术秘书,而学术秘书有部分工资是学校来承担的。德国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督,基本上是抓关键点,不重视票据细节,只抓住出口。大额的经费报销,主要是课题组与公司直接联系,如果与这个公司往来经费很多,项目结题财务报告上是要注明的。

德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我觉得很人性化,效率很高,能促进大家积极性,同时也起到了监督的效果,钱都用在刀刃上了。

对比中德两国高校管理模式上的区别,总感觉德国高校基层单位自我完善的能力很强,遇到问题立马解决问题,教授绝对不会对有阻碍的制度坐视不理。教授和管理层真是把课题组、学校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责任心很强,提的建议也很容易被管理层民主采纳。反观中国,诸多领域总觉得基层缺乏一种自我完善的控制力,都等着红头文件,没人敢提意见,行政管理氛围浓,服务主体意识淡薄,个别教授即使对制度有埋怨、有不满,明知道浪费光阴,也没有勇气去完善制度,没有主人翁意识。个别管理层也不思进取,明显的漏洞都要等着上面发话才会去完善。

(作者系德国锡根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科学报》 (2015-10-26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