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3
选择字号:
沈从文与博尔赫斯

 

■金涛

【这两位大师级的著名作家,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创作的风格各异,但他们毕竟处在同一时代,在人生际遇上竟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是饶有趣味的。】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以《边城》等描写湘西风土民情的小说而享誉文坛,新中国成立后告别文坛,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卓有成就。1988年病逝后他的著作风行于世。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公共图书馆职员和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

这两位大师级的著名作家,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创作的风格各异,但他们毕竟处在同一时代,在人生际遇上竟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是饶有趣味的。

在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中,沈从文的“改行”恐怕是文学史上绕不开的话题。1949年沈从文才47岁,正是创作成熟、精力旺盛的最佳年龄,为何突然弃文而去呢?据傅国涌在《沈从文的“疯”》(收入《21世纪中国最佳文史精品》,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指出:1948年3月,郭沫若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发表《斥反动文艺》一文,以红黄蓝白黑五色对一些著名作家妄加定性,称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朱光潜为“蓝色作家”、萧乾为“黑色作家”,宣称“我们今天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蓝色的、黑色的、桃红色的作家”,扬言要“毫不容情地举行大反攻”。同期刊登的其他与郭文相互呼应的文章将沈从文的作品斥为“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文艺”,扣上一顶顶吓人的政治帽子。此时即将赴京担任高官的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此文,当然是有深意的。从北大左翼分子在校园内以大字报形式抄录此文公诸于众,不难看出此举大有来头。对于身为教员的沈从文,其所受的刺激与压力不难想象。这种“文化大革命”惯用的批判方式,出现在共和国即将诞生、正值需要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建国的历史时刻,颇为耐人寻味。

从此,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消失了,在故宫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在冷清空寂的文物堆里,这位中国最有才华的大作家度过了沉默的后半生。当然,沈从文的改行有多种原因,郭沫若的一纸宏文肯定是致命的一击。不过,话说回来,从长远来看,从中国许多作家的遭遇来看,比起老舍、胡风,甚至沈从文的老友丁玲,沈从文还算是幸运的。

比较而言,博尔赫斯的境况比沈从文要好过一些。不过,在1946年至1955年,阿根廷独裁者庇隆执政期间,因为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博尔赫兹也面临被迫“改行”的威胁:独裁政府为了报复他,革去他担任的图书馆管理员职务。不仅如此,为了从人格上侮辱这位著名作家,庇隆政府勒令他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手段真是卑鄙之极!

博尔赫兹不畏强权,不惜因失去公职在生活上陷于窘境,提出辞呈,维护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庇隆堵不了博尔赫兹的嘴。他在《南方》杂志上写道,‘独裁扶植了压迫、奴役、残暴,更可恶的是独裁扶植了愚蠢……向独裁政权的愚蠢行为展开斗争是作家的诸多责任之一。’”([美]詹姆斯·伍德尔著,王纯译,《博尔赫兹,书镜中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他的抗议得到广泛的同情与声援,庇隆下台后,博尔赫兹重新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

沈从文与博尔赫兹都是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俩终与诺奖无缘。

《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11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拉尼娜姗姗来迟,但不会持续太久 安眠药干扰大脑清除废物
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实现迄今最大增幅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评选结果揭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