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新红
历时6年,奔赴中国全境数十个人迹罕至的外景地,拍摄了近两百种野生动物,包括传说中最难拍到的动物——雪豹、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世界上仅看到的两只斑鳖等。
这部由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影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5集纪录片《野性的呼唤》,也是中国电影人拍摄的第一部高清全景式野外动物纪录片。5集分别为《巨树家园》《蔚蓝之下》《沼泽恋歌》《巅峰梦想》《逆流而上》,都已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
《野性的呼唤》于2009年立项,之所以要拍这部纪录片,一方面是因为希望有一部中国人自己拍的讲述中国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另一方面,正如《野性的呼唤》制片人张跃所说,这部纪录片更要“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敬畏”。
拍出情节和行为
夜里遛弯的大红蝽与树蜥不期而遇,使尽浑身解数最终难逃厄运,饱餐的树蜥踏入了懒猴的地盘,小小的树蜥与萌萌的懒猴交锋,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海豹的胎毛在冰上保暖很好,一旦进入水中再上岸,就有冻死的危险。为了阻止好奇的小海豹提前入水,母子间一场斗智斗勇的好戏正在悄悄上演。
“拍野生动物,不是拍到那个动物出现就完事了,一定要有情节和动物的行为轨迹。这就特别难,需要时间和有野外的经验和积累。”纪录片总导演崔颖告诉记者。
生活在江湖里的斑鳖活动轨迹不大,但斑鳖行动缓慢,每天的行为不多,有时一天游一圈就沉底,再不出来了;有时就伸了一次脖子,什么都没干。“一位摄影师在那儿待了一个多月,有一次兴奋地告诉我,拍到斑鳖一个激烈的行为,是它踩空后掉水里,翻了一个身。”崔颖说这话时,在“激烈”那儿强调了一下。
就这么枯燥地盯了几个月后,终于拍到母鳖上岸产卵的过程。母鳖很聪明,似乎知道有人盯着,上来后,转了一圈,假装挖了一个坑,做了一些足迹,没产卵就下水了。摄影师没有惊动它,依旧等着,没多久,它又沿着脚印上来了,又挖了一个坑产卵。这样才完成了拍摄计划。
拍摄活动范围特别大的野生动物同样需要耐心。
或许奔跑的野骆驼常在电视里看到,但他们的目标是拍到野骆驼繁衍的全过程,发情、交配、产仔,把小仔养大。
这就意味着一个异常辛苦的拍摄过程。野骆驼怀孕期11个月,活动的范围在广阔的罗布泊和安南坝的沙漠、戈壁里,找到它就特别困难。拍摄组首先依靠专家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及当地牧民了解到线索,之后在它的水源地长时间埋伏。
第一次摄制组追踪了8天,一无所获。当他们出现在罗布泊镇上时,样子就像出土文物了。八九天后从另一个方向再出发,这次运气比较好,每天都能看到野骆驼,开始他们离野骆驼特别远,慢慢靠近。“专家说不要换衣服,臭了才好,就是让它们习惯了这个味道和样子。那时我们和土堆没什么区别。到后来它们也不怕我们了。”崔颖笑道。
野骆驼前后拍了三四次,每次一个月左右。这次拍摄的特别完整,甚至还拍到“公骆驼在发情期相互打架,一口啃在对方的背上”。
每个镜头都来之不易
与拍摄单一野生动物纪录片不同,《野性的呼唤》拍摄动物活动范围横跨中国:原始森林、滩涂沼泽、广阔草原、幽深洞穴、大江大海、陡峭险峰、沙漠戈壁、皑皑冰原、热带雨林等数十种不同生态环境。
辛苦,寂寞,失望,兴奋,合作,一生难忘……崔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历数野外拍摄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爬雪山、下沼泽、闯无人区,零下40摄氏度40天的守候,在狼出没频繁地住营,等等。在她轻松的叙述中,可以体察到他们遇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及导演和摄影师为拍到一个镜头、拍好每部片子煞费苦心。
为了拍摄到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大熊猫,《巅峰梦想》导演李洁介绍,摄制组进入山林深处的无人区。然而车辆无法进入,摄制组只好雇佣马匹,将设备拖入无人区。
然而这仅仅是刚开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寻找野生大熊猫,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每天6点钟就从营地出发。在山间寻找大熊猫的踪影。但秦岭茂密的竹林成了拍摄中最大的障碍。视野面积小,一般都是靠听声音判断是否有熊猫在附近活动。
一周过去了,人们一无所获,一天清晨,摄制组又沿着以前的线路,向山谷进发。就在大家经常走的山路上,赫然坐着一只野生大熊猫……
摄制组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异常兴奋。摄影师和摄影助理们为了拍到更多的珍贵画面,一路扔掉了身上的所有负重。而李洁,只能在山路上拣回他们丢下的各种背包、水壶、上衣外套。
两次到青藏高原拍雪豹,崔颖都参与了。雪豹夏天的活动范围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这个高度无法工作。所以只能是最寒冷的冬天,即零下30至零下40摄氏度时,雪豹下来找食物时拍摄。
让他们备受打击的是,第一次挨饿受冻40天,什么也没拍到,“那时的感觉特别不好。”崔颖回忆道,一位摄影师每天站在雪豹出没的地区,身上贴满了热贴,孤单又寂寞。
“埋伏不能是两个人,在一起就会聊天。声音就会让动物察觉,它比人灵敏多了。”崔颖解释,第二次又守了30天才拍到雪豹。
摄制组在地震之后、三江源突然涨水时坚持拍摄,在阿尔金山冒险过沙河、海拔4500米拍摄金雕……纪录片的每个镜头来之不易。
“在恶劣的拍摄环境中,信念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坚持的理由。”摄影师范鑫表示。
为科学留下资料
通过真实记录、科学再现,揭秘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戏剧化方式讲述有关野生动物的动人故事。这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总体目标。
要做到这个,就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研究,“没有科研人员做的先期工作,没有他们长年在当地的研究,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崔颖特别强调,确定每个拍摄对象时,他们都要首先找当地的科研人员,或者由他们介绍一个动物出现的地点和习性,拿到可能的拍摄线索,或者跟着他们参加一次相关的科研行动。
整个拍摄大致分为两步。作为总导演的崔颖负责全部前踩,带着摄影师或者分期导演去拍摄地了解情况,把故事编出来,定下拍摄内容。随后分集导演带着摄制组去拍摄。整个团队只有13人,每个分集也就两三人,另外有一些编外摄影师及协从的朋友。
让摄制组高兴的是,他们拍摄到不少极具科学价值的内容,甚至相关研究人员也是第一次看到。
比如拍摄到野骆驼从发情到产仔的全过程就是前所未有的。据专家介绍,在此之前只有1995年一些科学家在研究野骆驼穿过沙漠时,遇到并拍摄到一头野骆驼带着刚生的小骆驼。摄制组不单拍到母骆驼带小骆驼,还拍到它哺乳。
无疑,纪录片有影像科学价值和保存价值。比如斑鳖,全世界就剩中国的两只,母鳖八九十岁,大概相当于人的30岁,据考证,公鳖应该有二三百岁了。一公一母,大家都很担心这个物种灭绝。因此能记录下母鳖的产卵过程很有价值。
能为科学提供珍贵的资料,与摄制组在拍摄技术上的优势有关,如潜到水下40多米拍摄鲸。不过,也正是有专家提供了动物的活动区,哪儿可能有,多大范围内有,摄制组才有机会拍摄到。摄制组在拍到这些动物后,又给专家提供这些动物的行为规律。
崔颖回忆起拍摄藏野驴时,和北京师范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一块工作时的状态,双方都有收获,从研究小组那儿可以了解一些动物发情交配可能会有的行为,同时,摄制组拍到一大群的藏野驴,让师生们很是惊讶。“我们的器材和拍摄经验肯定更强些,有实质的动态素材。所以相辅相成,挺让人开心的。”
还有一些拍摄是对科学研究有一定帮助的。比如用特别的拍摄方式来展现香鱼产卵的过程,事实上,科研人员只是告诉摄制组什么时候会有“鱼脱”这种转变,也不知道鱼怎么脱壳,什么时间是什么状态。但他们拍摄到了全过程。
“不管是水里的还是山上的、沙漠高原上的,这是生物行为学和生物形态学等多种科学的集合。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可能研究一种动物,而我们了解的是全部相关内容,所以集合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成果。”崔颖表示,这部纪录片不但科学性确保,整个片子的科学内容也很丰富。
难忘的与遗憾的
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绵延海岸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这片海域孕育着两万多种海洋生物。该纪录片摄制组是国内媒体首次大范围深入这片海域,拍摄、纪录这些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其中还包括斑海豹、绿海龟、白海豚等濒危生物在充满竞争、凶险的海洋环境中不平凡的生存故事。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它们还受到来自人类的威胁。《蔚蓝之下》导演杨光伟介绍,大型的海洋爬行动物海龟依然保持着祖先的繁殖习性。雌海龟到了生育年龄,会不惜千辛万苦洄游到出生地,爬上陆地产卵。但这是一次充满凶险的洄游之旅,它将面临螺旋桨、渔网、环境污染等众多因素的死亡威胁。而当初生的小海龟悄悄地奔向大海,它并不知道,只有千分之七的幸运儿才有机会重回这片美丽的家园。
崔颖也多次告诉记者,在青藏地区不仅能看到绝美的风景,还会发现野生动物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对抗的状态。
“那儿风景真好,很多地方感觉走在魔界里。比如这边全是乌云,突然有一条线,那边全是蓝天。”崔颖感慨道。
有一次摄制组遇到一次秃鹫拦车,它在路上不走,因为太饿了。他们就扔下一些吃的,它才走。“那边的动物都不怕人。”
让崔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她和一只狼相距不到两米,“它不怕我,我也不怕它,独狼一般不会做什么的。而且它长得真漂亮。”那口气像是欣赏动物摄影作品,而不是实实在在地与一只狼面对面。
“有一次拍到特别漂亮的小蛙,想进一步了解蛙的情况,如什么时候从蝌蚪变成蛙的、什么时候产下一代等。不过,专家说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崔颖感叹道,中国太大,能研究的动物太多。
虽然拍到很多传说中的野生珍稀动物,但也还有遗憾。崔颖告诉记者,比如计划要拍的远东豹没拍成;拍雪豹交配时特别远,只拍到模糊的两个小雪团。因此,他们的拍摄之路还将继续。
《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9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