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3
选择字号:
“安全第一”要落到实处

 

■金磊

震惊中外的天津“8·12”危化品爆炸事故发生已经两个月了,对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必须深思:喊了多少年的“安全第一”口号,如何真正落实?灾难警示人们的不仅是必须查明事故“真相”,更重要的是要追问“安全第一”的目标与口号何以成真?生产企业的事故说明了它真正危害的是城市生活的安全运行。因此,以“安全第一”为主线展开有责任的事故灾难分析品评十分有价值。

“安全第一”的缘由再识

“安全第一”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它真正越来越系统化要归于20世纪世界工业化事故的结果。1906年,美国U.S钢铁公司由于坚持“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的生产经营方针,从而对安全重视及投入很不够,导致生产各环节事故频发,一再亏损,企业濒临倒闭。公司董事会在分析原因,梳理计算各项事故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后得出结论:是事故酿成的灾祸拖垮了企业。这一分析结论恰好体现了事故灾害学的要点。1907年,该公司将经营的方针进行了根本性改变,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生产第三”的方针,并选择了试点工厂。结果迎来事故减少,质量稳步提升,产量增长,效益上升的好局面。针对“安全第一”的成效,美国U.S钢铁公司便全面推广“安全第一”的方针作法。此经验很快在美国各地乃至欧美各国得到认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全第一”方针首先在煤矿生产行业得到贯彻。1949年燃料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煤矿会议,明确指出:“在职工中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安全第一的要求;2002年6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国家法规形式确定下来,迄今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及其相关政策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中国社会安全发展的战略。

“安全第一”何以伴随着事故高发

据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的统计:近五年共发生2400例国内外化学品爆炸事故,其中造成一次死亡5人以上事故有37起,占总事故的17.7%,且明显国内事故高于国外。同时,生产环节占63.3%,储存环节14.8%,运输环节8.1%,设备维护环节13.4%,总之,化学品生产及储备环节事故占到总事故的78.1%,无疑是安全防灾工作的重点。个案的分析总括的分析要点是:

其一,企业生产不仅出产品,也生产价值无限的“安全”。这是当代企业应具备的复合生产模式,它必然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它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生产与安全的同生共存原则,即效益与安全、速度与安全、环境与安全、生活与安全的大系统观。无论企业还是城市都不要违反这个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违反规律不仅企业无法生存,社会生活也将失去稳定。

其二,事故的不可逆性。生产与生活的安全保障不同于其他系统,一旦发生便无法挽回。正是如此,提醒人们要足够认知到事故酿成直接与间接损失的同时,还造成社会发展的退步。大量事故灾例说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工作环境比其他环境风险要高出1~3倍。它启示我们,安全生产与生活都无法远离风险,在“安全第一”的旗帜下要做到预防为先。

“安全第一”的当代解读

“安全第一”不仅是方针和目标,更是建设事业的方向。我们从事故灾难中汲取教训,面对事故风险要树立社会安全的责任与使命,痛下决心,改变从上至下责任人忽视、监管者麻痹、图省事的弊端或相关“顽疾”。

“安全第一”要有顶层设计。它主要涉及国家”十三五“规划乃至一系列与城市防灾安全相关的规划策略研究。为此必须关注:什么致使当前事故高发且人为灾害凸显,是什么酿成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畸形”与安全态失衡;怎样找到治理城市安全的可持续目标,不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何谈预防为主,不坚持“安全第一”的目标,何以实现城市与社会的安全发展;怎样通过城市的结构优化,使城乡建设纳入安定有序、长治久安的小康社会状态。

“安全第一”要以民为本。深刻研究城市、社会安全运行的管理内涵,把握住运行中的安全问题,既要发现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点,也要发现安全应急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到位的症结,同时要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危机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核心是提升全社会安全防灾的理念,这涉及发展的目的是为民的人文理念、社会经济可承载力的自然理念、城市应急科学管理的科学理念、防灾安全综合协调的创新理念等,以专业化防灾演练为例要做到有“实靶”、有“实演”,培养全方位职业化队伍。

“安全第一”要做好细功。我国城市社会安全防灾呈现人为与自然相互关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作用、系统与非系统相互叠加等特征,顶层设计的宏观把控重要,但将所有保障落实到最基本的民生,就必须从精细化入手,这是我国安全减灾应急管理的“短板”,这个精细化涉及校园安全、社区安全、企业安全等环节,社区、乡村、城镇、学校、企业等基层都是“第一响应者”,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盲从,都要落到实处。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2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拉尼娜姗姗来迟,但不会持续太久 安眠药干扰大脑清除废物
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实现迄今最大增幅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评选结果揭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