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勿挂念。”寥寥数语却饱含了对父母的深情。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大部分同学在家书里都是报喜不报忧。
■本报通讯员 游玉增 郝晓帆
“小姚同志,我在大学里一切都好,学长、学姐们都很热情,舍友们也很合拍,总之一切都好,你们在家里不要太想我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近日,在宁波大学一个阶梯教室里,姚美倩在信纸最后画了个大大的笑脸,结束了这封给父母的信。被爸爸戏称为“老姚”的姚美倩是宁大阳明学院2015级新生,她没有告诉父母这封信的事情,“想给他们一个惊喜,让他们知道女儿也懂事啦。”
“写一封家书、算一笔账、做一张作息时间表、读一本好书……”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阳明学院自2008年成立时,就开始推行“十个一”活动。其中,写一封家书,成了新生整理思绪、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
阳明学院党总支部书记史宏协表示,“一封家书”承载的不仅仅是平安、思念、祝福,它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里的精髓。“一封家书”,把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感恩进行整理,传递给家人,这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的实践。今年开学后不久,阳明学院组织了来自68个班级的2907名大一新生写家书。
家书的温情教育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妈妈花了很多的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系鞋带;教你做人的道理……”宁大阶梯教室里,2015级工商管理类3班的新生正在班助孙金梦的带领下,观看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视频。与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分享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给父母写信,这是“写一封家书”活动的三部曲。
“播放视频、分享故事只是做一个铺垫,做一个情感地引子。”看着班会上同学们真情流露,认真地写着书信,参与组织了这次活动的孙金梦感触颇深:“写一封家书,是一次很好的表达,也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班会上,来自广西的黄小梅认真地写完了书信。“这封家书是写给我另一个爸爸的,我没交,也不打算寄出去……”握着手中满载思念的信笺,她泣不成声,都说家书抵万金,但她的书信却无法找到收件人。
在黄小梅三岁时,父亲意外去世。这次活动,她选择了写家书给天堂里的爸爸,也借此机会跟爸爸好好说说自己这么多年的成长经历。“现在的爸爸对我很好,从来不会让我感到自己是个外来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信中,她和父亲聊着家常,还提到了对母亲的歉意,对父亲的感谢,以及对家庭的满足。
提到自己的两个爸爸,黄小梅红了眼眶,却努力微笑:“有首歌叫《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我相信会有天使替爸爸爱我、保护我。”
“95后”大学生的心思
“爸爸妈妈,我很好,不用担心我。”“爸爸妈妈,学校里的学长学姐都很亲切热情,我认识了很多人。”“我会认真学习,争取拿到奖学金的。”……
写信的现场不时传来一阵阵抽泣。许多甚至是第一次写信的“95后”大学生流下了眼泪。
我很好,勿挂念。寥寥数语却饱含了对父母的深情。为了求学,很多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庇护,背井离乡来到宁波大学。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大部分同学在家书里都是报喜不报忧。
2015级材化类1班邱乾坤同学的家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抒情语句,写的全是生活中的琐事,和父母闲扯几句,聊聊大学里的见闻。由于他的腿走路有些不方便,他更加希望远方的父母不要太担心。“写家书的形式很特别,有些说不出口的话可以写在纸上。”小小一封家书,承载了他对父母的爱。
来自距离宁波2000公里以外新疆的小娜,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坐了近一个星期的车才辗转来到宁波大学。这次寄家书她不确定信要在路上走多久,而且就算收到,文化不高的父母也无法完整读下来,但是小娜坚持要寄出去,她说,埋藏在心里的爱,这次一定说出来。
有些同学把自己军训的照片洗出来一起邮寄,有的同学直接在《此间宁大》明信片上写信,还有同学在信封中附上小礼物。五花八门的新做法让阳明学院的老师们不仅涨了“姿势”,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传递的不只是温情
2907封家书,68场主题班会,从定制、发放统一的信纸、信封,搜集整理地址信息,到辅导各班班助开展工作,统一整理邮寄书信……为了举办这场活动,阳明学院的老师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前前后后忙碌了许久。
“这次办家书活动,我们一方面是想给新生提供一个与父母深度交流的机会,希望这次活动能加强学生的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构建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环境。”阳明学院辅导员戚家超在这次活动中负责组织协调班助工作。
家书寄出去不到一个星期,却陆续收到不少退信。“家庭信息不详细、(收)寄件人没有写姓名、收寄件人位置写反了……”各种状况层出不穷,让负责本次活动的阳明学院辅导员王智腾哭笑不得。
“前几年的几届学生很少出现这种状况,在‘95后’的这一群学生中,书信在不断退出他们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倡导写家书的原因之一。”王智腾说。
现代社会通讯十分发达,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更是“95后”同学的最爱,“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但家书的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互联网时代,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联络方式,让同学们写这一封家书,不仅是为了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更是希望同学们能沉下心来,认真地整理思绪,体会鸿雁传书的魅力。”王智腾说。
收到来信的家长们普遍表达了感激之情。
2015级机械类3班蔡欣悦的父亲表示,作为家长,十分感激学校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女儿,“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有不想说或难以说出口的话,但一封家书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听到了女儿平时不曾说过的话。”
2015级临床医学1班滕翔的父亲表示,这是自己孩子第一次给家里写信,看到信后感到非常开心。“他说了学校的情况,让我们放心,说自己在学校过得很好,也让我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孩子真懂事了。”
《中国科学报》 (2015-10-15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