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15
选择字号:
校园书店还需要政策解救吗?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一所大学里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是由大学里的人决定的。

我们在感叹高校书店的消亡时必须认识到,是学生让它们消亡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和老师一起令这些书店消亡的。

■本报记者 韩琨

近日,有外媒称,电商巨头亚马逊正计划在美国西雅图University Village购物中心开设一家实体书店,目前已有建筑工人正在装修施工。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洋彼岸,位于北京海淀的高校密集区,实体书店尤其是高校内的校园书店却越来越萧条。

今年秋季学期伊始,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校校园书店基本情况调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所在地高校认真调研所有高校内校园书店的基本情况,“确保无遗漏”。

被视为高校文化地标的校园书店生存境况越来越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主管部门似乎也有意帮扶。但问题在于,仅靠政策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情况越来越差”

“说起校园书店凋零这个话题,都有六七年了,情况越来越差。”位于海淀区的某家校园书店的店主王嘉(化名)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无奈地表示。

按照王嘉的看法,校园书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他心中称得上“书店”的书店,即没有兼作咖啡馆之类的任何副业、不卖教材教辅类的的纯粹书店,另一类则是主营教材、英语及各类专业培训考试材料的教辅书店。前者以北大汉学、野草、博雅堂等为代表,后者以在北京多家高校均开设分店的宏途书店为代表。而这两类书店在高校内的生存空间均不断遭到挤压。

“汉学书店已经关张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迷告诉记者,他说的正是曾经的北大书店“三剑客”之一 ——汉学书店,也是王嘉口中的第一类“真正的书店”的代表。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蜗居于地下的物美超市旁的这几家书店,是陈迷从本科起就常去逛的书店。如今,陈迷看着这些店日益经营惨淡,说起来也有几分伤感。

如王嘉所说,面对电商的冲击,实体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优惠,希望加以扶持,的确算作积极信号。“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没什么用。”王嘉毫不掩饰自己的悲观。

谈起9月初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校校园书店调研通知,按照《通知》的要求,9月25日是提交调研情况的截止日期,摸底调研理应结束。然而,王嘉表示,并没有任何相关人员前来调研。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的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须对所在地区高校内校园书店的数量、规模、书店性质、经营状况都加以了解、调查,虽然没有表示后续政策,但此举普遍被解读为政府部门即将扶持校园书店的讯号。

“即使有关部门真有这样的政策,考虑倾斜,即使我们这样的书店符合政策,扶助和支持也不见得会落到我们的头上。”面对可能有的优惠政策,身为书店店主的王嘉显得十分冷静。

如何维护高校文化地标

王嘉的冷静并非没有理由,已经发生的现实让他看到,政策的作用往往没有成效。

2012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扶持发展实体书店的计划,并付诸实施;杭州市政府也出台了每年出资300万元,以资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发展实体书店的政策。

就在去年,北京市海淀区也出台了《海淀区扶持书店行业健康发展暂行办法》,宣布从2014年起,北京市海淀区将每年出资400万元,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但从业者王嘉的感受出发,实体书店的情况并没有因此有什么起色——尤其是他所经营的这种“真正的书店”。

于是,王嘉选择在守着店铺的同时拥抱网络,“我也经营网上书店”。在采访中,他向记者坦言,如今,“开书店真的不赚钱”。

至于主要经营教材教辅类书籍的校园书店,如今更是不复往日。以宏途书店人民大学分店为例,这家书店已经从校园中心搬迁到了东门附近的小角落,顾客也少了许多。

“很多人把高校实体书店誉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这实在是过誉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至少,大部分校园书店是担不起“文化地标”这个称号的。

在这里,熊丙奇指的是那些专卖教材和各类工具书,服务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以及英语、计算机学习的书店,这类书店的经营宗旨较为功利,并没有承载多少文化功能。

“即使有政府扶持、学校采取减免房租等救助措施,一旦学生能在网上购到更便宜的图书,这样的书店倒掉也是迟早的事。”他说。

陈迷则告诉记者,就他的观察和体会而言,网购越来越方便且价格便宜是主要原因,“尤其是教材、教辅,考试培训类书籍这方面,现在大家都越来越精明了,未必买全新的,二手书市场是更为划算的好选择。”时常帮导师订购书籍资料的他,出于方便,也都按照导师的意思通过电商购买。

北京某“985工程”高校的一位教师向记者笑道:“我们学校里的书店都纷纷转型咖啡馆了。”这句有些开玩笑的话却反映了如今许多校园书店探索的转型道路之一。

在王嘉这种人文情结深重的书店老板眼中,“咖啡馆”“阅读角”之类打造卖书之外特色服务的方案并非正道,但却得到了一些专家以及学生们的肯定。

比如,熊丙奇就表示,政府扶植总归不是长远之计,多举办讲座、沙龙、分享会等活动有利于校园书店打出富有特色的“文化”牌,吸引更多的读者。陈迷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佐证,时常举办讲座、沙龙、读书会等活动的书店,的确人气更旺。“我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往往会顺便买几本书,例如万圣书园就有很多沙龙活动,书店发布的畅销书榜也会引发我们买书。”陈迷说。

反思功利化教育

记者比较了王嘉店里一些书籍的售卖价格,大部分图书在七折左右,价格并不高于网店,而特价区的一些书籍更是以四五折的低价待售。电商以价格优势取胜的说法在这里似乎并不适用。

店铺租金高企,光顾书店的爱书人一天却没几个。被问到顾客少似乎与图书价格关系不大时,王嘉难掩心中的激动:“海淀区高校这么多,剩下的还有几家?当然不仅仅是电商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现在没有读者了,买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王嘉心中对读者的定义有他自己的标准,专指那些真正爱读书、不功利的人。而他这家以人文类书籍为主的书店,迎来的读者越来越少。他觉得无可奈何,却也难掩失望:“现在的学生都不读书了。”

虽然身为学生,陈迷对于“现在的学生都不读书了”这种略带批评意味的说法也无法开脱。“我身边的同学的确爱逛汉学、野草这类的不多,图书馆里都是看雅思、托福、GRE和各种专业课的同学,读‘闲书’的越来越少。”

“这就是学生阅读的功利化问题。” 熊丙奇直白地点出。

在他看来,一所大学里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是由大学里的人决定的。他说:“我们在感叹高校书店的消亡时必须认识到,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让它们消亡的,或者说,是学生和老师一起令这些书店消亡的。”

按照熊丙奇的想法,有人文氛围的书店应该得到政府或者学校方面的资助或者优惠政策,另外,“学生们应该把这类书店留下来”。

然而,在现实中,王嘉的书店根本无法依靠每日来自学生群体的零散客源维持生存。换言之,学生的阅读习惯慢慢导致这类书店生存艰难。

“学生们应该慢慢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实际行动支持应当留下来的好书店。与读书相关的学生社团也可以在这方面做点事,与书店共同开展一些定期的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在学校里引导一种爱读书的氛围,从而改变大家的阅读习惯。”熊丙奇说。

“学生阅读目的功利——只关注工具书;参与社团活动也功利——在很多大学校园里,诗歌、文学、戏剧等社团或消失或不温不火,红火的是就业、实践、创业类社团。”这一切,在熊丙奇看来,根源于此前中国学生们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学生们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在功利化地读书。”因此,他认为,要留住所谓的高校文化地标,改变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育等一系列教育评价体系。除此之外,大学也要肩负起重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中国科学报》 (2015-10-15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