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荣
时间如雨后的彩虹,缓缓悄悄地消逝于蔚蓝天际。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科考和研究已20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热爱自己的团队,深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大家共同耕耘,我们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野外考察凝练团队精神
199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遗址和地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区域主要是湖北省的郧西、郧县、丹江口市、十堰市和河南省的淅川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接受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任务,成立了南水北调考古队。研究所根据任务选择了各学科的老中青科研人员组成考古队,黄学诗任队长,队员有郑绍华、李超荣、张兆群、郭建巍和刘丽萍。还有地方文物部门组成的强大团队。
1994年10~12月,考古队在丹江口水库淹没区采取了拉网式的调查,考古队发扬团队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取得丰硕成果。考古队发现旧石器遗址52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19处,采集603件石制品,其中包括精美的手斧、手镐、砍砸器等。采集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材料,包括有恐龙蛋、原沙可兽、梳趾鼠和东方剑齿象等。野外考察结束后,由黄学诗、郑绍华和李超荣等撰写了调查报告和图录。
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再次委托古脊椎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遗址和地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复查和文物保护规划。2004年南水北调考古队有李超荣、刘金毅、冯兴无、罗志刚、许勇和朱之勇,工作由我来负责。2004年10~11月,考古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对部分地点进行了复查。
我们根据工作的需要租了一艘客轮,吃住在船上,这样有时间便于调查。考古队齐心协力的奋战两个月,获得丰硕的成果,又发现36处旧石器地点和1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这些材料极大丰富了该地区旧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
野外工作结束后,我们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遗址和地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复查和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对1994年和2004年调查发现化石和旧石器地点进行科学规划。从标本的地层出露、出土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埋藏情况(集中与分散)、分布范围的大小、地质年代、学术价值和规模发掘条件等,划分了A 、B、C、D四个级别进行文物的保护。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方针进行丹江口库区淹没区文物保护和抢救发掘工作。李超荣、刘金毅和冯兴无等编写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区古生物与古人类地点保护专题报告》54页,湖北省图表册194页和河南省图表册114页。我们的工作得到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好评。
精神助力野外发掘
2006~2010年,根据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安排,我负责的南水北调考古队分别对丹江库区的双树、红石坎I、果茶场II、外边沟和大土包子旧石器遗址进行了发掘。先后参加我们考古发掘的有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李超荣、张双权、许勇、李锋、娄玉山和李浩。在发掘期间,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按照考古发掘规程,起早贪黑的认真发掘,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考古发掘任务,并获得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有大量的重型工具,主要石器类型有手斧、砍砸器、手镐、薄刃斧和石球。这些重型工具对研究我国的旧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探讨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6~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南水北调考古队在双树和尖滩坪遗址考古发掘地层发现一些手斧,这是丹江库区首次考古发掘发现手斧,这也是在汉水流域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手斧。目前在汉水流域的第二到四级阶地都发现有手斧,这为研究汉水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序列、考古年代和对中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资料。
手斧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中的一类,但它是一类重要,也是学术界讨论和争议较多的工具。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丹江库区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100余处(含手斧的旧石器遗址有32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有丹江口的双树、北泰山庙Ⅰ、Ⅱ、红石坎Ⅰ、Ⅱ、杜店、彭家河、果茶场Ⅰ、Ⅱ、冯家洼、水牛洼、外边沟、龙口、大土包子、何家湾和牛场码头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有郧县的曲远河口、韩家洲、尖滩坪、刘湾、刘家沟和余嘴等;淅川的宋湾和台子山等。它的发现对探讨中西方旧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发表论文20余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大家奋斗,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我们热爱自己的团队,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大家辛勤耕耘,才能获取丰富的研究材料,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才能深入研究,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来介绍中国的旧石器文化。
(作者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本文摘自古脊椎所所刊)
《中国科学报》 (2015-01-26 第7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