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国内期刊的“鸡与蛋”
重要工作应不应该投给国内杂志,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现在就把最好的工作投到国内杂志上,拉高杂志的影响力但降低工作的影响力;还是优先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然后再回头提高杂志的影响力?
期刊杂志的水平显然是跟随国内研究水平的,而不是相反。没有见过哪国的研究水平不入流,而办出一流杂志的。各国也往往有明确的政策扶植本地的杂志,例如欧洲核子中心两个实验组发现疑似希格斯粒子的4篇文章都发表在欧洲的杂志Phys.Lett.B上,而不是发表在影响因子更高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如果国内的研究水平上去了,从牙缝里掉点肉下来也是很好的,何愁国内杂志的引用率不高?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文献查找往往并不是通过杂志本身,而是电子预印本数据库。因此功成名就之辈,就不在乎文章投到哪儿,不会影响其引用率。而初出茅庐的新手,则需要借助杂志的“影响因子”来给自己长脸、评职称。单位也喜欢说发了多少篇Nature、Science,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蒋高明(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
科学是“对的”还是“相对的”
要讲科学,但不要将科学作为迷信。科学是相对的,一个时期内的某种理论某种技术是对的,是好的,但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或人类生产实践,证明原来的理论是错误的。科学在一个特定语境是对的,这就是圈子文化。你不能将圈子文化强加到圈外的人身上。文学家描述女孩子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几个字就够了,如果你非要加上科学的语言,就成了“眼眶高多少,长多少,深多少;眼白占多少,眼珠占多少;每分钟闪动多少次”,科学到是科学了,然美在哪里呢?遇见这样的女孩不吓走你才怪呢!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毛主席的上述一番话,才是对待科学的真知灼见。
科学是相对的。那些容不得别人质疑,容不得别人批评的科学家;那些动辄拿科学大棒抡人,搞科学山头文化的人,那种以静止的观点对待世间万物,以“实质等同”原则看待事物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心中有鬼。
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当“官”成新潮流
院士当“官”成为新潮流,发展迅猛。过去各大学、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等,争聘院士,现在扩大到各级政府,各行政机构,各行各业都在争聘院士。目前两院的院士共约一千多人。60岁以下约占半数,而55岁以下可以当“官”者不到1/3,全部受聘当“官”也不够分配。将来的院士大会有可能变成“官员大会”,两院可能成为“官员协会”。因此院士当“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一哄而上。应该有原则、有选择、有节制地慎重试行,不宜大范围提倡。更不应把所有适龄院士都聘去当“官”。
院士当“官”,既要全力以赴地当好“官”,拿出大量时间、精力,抓工作,干实事。不能沽名钓誉,只当“官”不干事,只挂名不解决问题;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从事研究工作,鱼与熊掌两者兼得,恐非易事。或是当“官”为主,部分或全部地放弃科研工作;或是仍以科研为主,当“官”为辅,戴官帽、挂虚职,只起咨询顾问的作用。
院士适当兼职,有利于发挥院士作用,对社会作出多方面的贡献,不可一律否定。但是院士兼职过多过乱,由学术界兼职,发展到政界兼职,扩大到各行各业兼职,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兼职及社会活动,还有多少时间、精力用于科技工作?少数院士成为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是工作需求,无可非议。但多数院士应以科研、学术活动为主,不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中国科学报》 (2015-01-26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