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故事集》(共三册),[美]安·比蒂著,周玮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9 月出版
■本报记者 王俊宁
美国短篇小说家安·比蒂,是与雷蒙德·卡佛齐名的“极简主义”大师。前不久,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安·比蒂的回顾性短篇集——《〈纽约客〉故事集》,包括《一辆老式雷鸟》《你会找到我的地方》和《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三册,共收录48篇短篇小说。
早、中、晚时期的安·比蒂
安·比蒂是当代美国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72年她的处女作《献给朱迪·加兰的棺材的玫瑰》面世。在成为《纽约客》的“金字招牌”之前,安·比蒂曾经有20篇短篇小说被该杂志的编辑拒绝。1974年,安·比蒂坚持寄去第21个故事《柏拉图之恋》,这是她在《纽约客》写作生涯的开端,也让她在美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2010年,美国Scribner出版社出了一本安·比蒂的回顾性短篇集《〈纽约客〉故事集》,故事集里收录了安·比蒂从1974年到2006年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48篇短篇小说,是她30多年创作生涯的完美回顾。该书一经出版便入选了当年好书单。
2011年,译林出版社开始筹备引入该书,并决定将其拆成三本,每本厚度适中。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副社长姚燚回忆道:“虽然国内很早也出版过安·比蒂的短篇小说,但我们觉得,是时候对她作一次重新的介绍和回顾。”
为了保证故事风格的完整、统一,三册的译者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周玮。作为雷蒙德·卡佛的粉丝,周玮也很喜爱安·比蒂。
周玮介绍说,三本书基本以三个十年为阶段划分,大致按照她创作早、中、晚期作了分割,尽量将原版时收入同本短篇小说集的作品归在一处,并以该阶段的一部代表作品为题来命名,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纽约客〉故事集I:一辆老式雷鸟》《〈纽约客〉客故事集II:你会找到我的地方》《〈纽约客〉故事集III: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
故事在变,风格依旧
在周玮看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到新世纪初,30多年来,安·比蒂的目光始终投向身边的人们。
“安·比蒂早期写作速度很快,有时两三个小时就写完一个故事,用大量短句,叙述节奏流畅,三言两语就交待完人物的复杂关系。”周玮指出,“她落笔仿佛锐利的刀锋,直接切入人物情感关系复杂的生活。读者总是发现他们突然置身于一个有男有女的房间,接着听到没头没脑却机锋丛生的对话,于是有强烈的兴趣继续旁观,看事态会在哪个节点失控。有时仿佛信笔拈来,都是闲话,可是每一字每一句都不能缺,情绪在其中积蓄,矛盾即将浮现,是诗的写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安·比蒂的写作技巧更加圆熟。“她仍是不经意地将诸多细节点点洒洒,并不使用特别而夸张的修辞,无论大事小事,都以平实的语气一以贯之。很多故事完全是一个窄窄的生活切面,焦点集中在承上启下的一刻,篇幅很短。”对于纸上的人物,比蒂的笔触也更加同情。但最真切动人的依然还是那些悲伤的分手故事。借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评论:“凄然的细节,唤起依稀浮动的哀伤,这一手段比蒂运用得最好。”
周玮认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比蒂的创作不再高产,她写得慢了,但写得更长,作品更加饱满。《〈纽约客〉故事集III: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中的十个故事跨越了两个十年。比蒂和她的同辈人开始步入中年人的阵地。然而比蒂从未失去她特有的幽默和反讽。
“如果说比蒂的早期作品好像一帧快照,信手拈来而自成一格;那么后期作品就是正式的摄影,更加细腻饱满,镜头后的目光也格外智慧温暖。她的创作如常青树,笔下的人物和她一起慢慢沧桑;她没打算做他们的代言,到头来却为那些忧愁困惑的人生作了最真切的写照。”周玮总结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1-23 第10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