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欧阳自远著,科学出版社2014 年12 月出版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在《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一书的封面,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这样写道。
几十年来坚持做科普,欧阳自远不仅要把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更要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出去。
做科研 讲科普
欧阳自远每年平均要开展大约50场科普讲座,为公众普及地球与太空领域的科学知识,每年的听众达到了三万人左右。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为何唯有地球生机勃勃、物种繁茂?为什么20亿年前地球上有天然核反应堆运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否还会受到小天体的撞击?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人类又能否规避近地小天体对地球的“偷袭”?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是网上所传言的惊世骗局吗?中国开展探测月球工程到底有何意义?火星上有生命吗?对于普通公众,特别是孩子来说,脚下的土地与头顶的星空似乎永远充满了无穷的奥秘,也寄托着无限的好奇与遐思。
人们渴望了解地球与太空的秘密,而欧阳自远恰恰愿意做那个揭开这些秘密的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系统而有意识地围绕自身研究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除了写作科普文章外,他还利用各类科普讲座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如今,欧阳自远每年平均要开展大约50场科普讲座,为公众普及地球与太空领域的科学知识,每年的听众达到了三万人左右。
“对于科学家来说,与自身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还有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欧阳自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道,“因为科学传播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会使一些人对科学产生兴趣和追求,尤其是青少年。”
多年来,欧阳自远在各类科普刊物与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科普性文章,科普讲座更是数不胜数。去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担任主任的编辑委员会,从中挑选出75篇科普文章和报告,最终汇集成了《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一书。书中内容分为宇宙骄子、天外来客、天地碰撞、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五大主题,介绍了地球起源、陨石降落、小天体撞击地球、中国和世界探测月球的实践与历程以及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性等问题。
除了对科学知识的介绍外,书中还有不少文章是针对当时流传甚广的谣言所作出的解释和澄清。
比如,2009年7月21日是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40周年,但当时有不少人质疑“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弥天大谎。在2009年7月的《中国国家天文》上,欧阳自远即撰写文章,认为“阿波罗”登月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针对网络上列举出的几大质疑理由,如登月宇航员插在月面上的美国国旗为何“迎风招展”、漆黑的天空没有明亮的星星、宇航员在登月舱附近出现多个影子等,一一作出澄清。此后,又在其他刊物和科普讲座中数次澄清这一传言的错误。
“类似地,2012年我都记不清讲过多少次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了。”欧阳自远说道,“当时,网络上说得很恐怖。但不能由此就说这是迷信,我反而觉得这是人们因为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误解。所以,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去作出解释。”
愿与公众平等交流
关于月球科普,欧阳自远就有30多个版本。关于火星的科普,也有10多个版本。
1956年,欧阳自远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开始从事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的成因研究。1964年至1978年,他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场地的选址、爆炸图像、防止地下水污染和综合地质效应研究。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开始探测月球,1961年探测火星与金星,此后拓展到探测整个太阳系。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空间探索的重大意义,并感觉应该开始为我国进入空间时代作准备,1958年他开始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与天体化学的研究。“同时,我也觉得应该写点东西,让大家知道探测地球、月球和行星的重要意义。那时的文章都是带有呼吁性和知识性,零打碎敲地写一点,不成系统。”欧阳自远说道。
1993年至2002年,在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计划的支持下,对开展我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发展战略与规划、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研制总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论证,欧阳自远才开始真正有意识地进行科普工作。“当时不仅要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要去探测月球?中国的月球探测有什么重大意义?有什么特色和创新?需要花费多少钱?同时也要回答社会公众的各种质疑,所以必须写得通俗易懂。此后,我就开始比较主动地做科普工作了。”
由于肩负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管理任务,欧阳自远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即使只能见缝插针地应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研究院所和学校的要求做科普,他也非常愿意。每到一个地方开会,会议结束后,欧阳自远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受各大、中、小学校的邀请,因此他作的科普报告不胜枚举。
面对不同的受众对象,欧阳自远会准备不同的科普报告版本。比如,针对“阿波罗”登月的谣言,他在《中国国家天文》和《中学生天地》上撰写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就有很大差异。“关于月球科普,我就有30多个版本。”欧阳自远介绍说,“专门给小学生的版本,几乎全是图,我会带着故事讲。如果去大学,我还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来讲。关于火星的科普,我也有10多个版本。”
欧阳自远做科普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这个过程不是我给予你,而是我们在平等交流”。“做科普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大家在共同探讨问题。科普的目的是在于让大家感觉到,这些问题没什么深奥而且是很有趣的,都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每次作科普讲座都是在为公众传播知识,但欧阳自远觉得自己从中也收获颇丰。“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鼓励。我作完讲座后,很多学校里的孩子踊跃提问题,事后给我写信,说立志要探索宇宙。这让我感动,让我觉得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5-01-23 第10版 读书)